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31046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经济地理学——区位空间系统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节 区位空间系统,2,一、区位的概念与特点,1.区位的概念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意为“站立之地”、“位于地点 ”。日语译为“立地”,如“工业立地”可译为汉语“工业配置”、“工业布局”。1937年,区位论的首创者-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首次译成中文为“区位”,确切的汉语意义应为“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2.区位的特点 空间性,回答“在什么地点”的问题,即事物的空间的位置意义。 结构性,回答“与什么有关,周边关系怎么样”的问题,即所布局的事物在空间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环境性,回答“环境条件如何”的问题。 文化性,即区位是人类的文化行为

2、的结果,3,二、区位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背景介绍,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2、产生的标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4,4 、区位理论的发展,1909年德国学者韦伯(A.Weber)发表的论工业区位。杜能和韦伯时代的区位论称为“古典区位论”,其特点是以节省运费实现最小成本为目标。 1924年费特尔提出“贸易区边界理论”、1929年赖利提出“零售业引力模型” 、30-4

3、0年代克里斯泰克提出“中心地理论”、帕兰德提出“商业区位”、廖什提出“市场区位理论”。这一时期的区位论称为“近代区位论”,其特点为立足于区域或城市,着重空间结构分析,以利润最大为目标。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进入了现代区位论研究时代。其特点是研究领域更宽泛,从宏观到微观,既有宏观的国民经济产业布局问题,也有零售商业具体选址问题,5,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

4、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6,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7,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5、: R地租收入;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8,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9,三、杜能圈,(一)杜能圈 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 第五

6、圈三圃式农业、 第六圈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10,三、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11,三、杜能圈,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12,三、杜能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

7、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13,三、杜能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14,三、杜能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

8、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15,三、杜能圈,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16,四、理论与现实,杜能圈模式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杜能在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

9、它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正 。,17,五、农业区位论的贡献,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18,六、农业区位论的缺陷,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2、忽略了不同

10、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能圈)。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里)。,19,七、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20,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背景:19世纪后半期是西欧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产业革命后,德国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新的交通

11、工具被广泛使用,使工业布局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减少。另外,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资本 家提供了平等的竞争环境,企业间竞争渐趋激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这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 基本假设条件: a、分析对象是处在一个地质、地形、气候、民族、工人技艺都相同的国家或地区。 b、已知原料、燃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c、已知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 d、已知劳动力供给地,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 e、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方式为火车。 理论内容:韦伯的理论强调价格和成本因素,目的在于寻求最小费用的区位。为此,在众多的区位因子中,韦伯经过反复推导和筛选,确定了三个具有决

12、定性作用的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21,2 、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22,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原料分类 标准: 原料空间分布状况; 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 分类:,23,原料指数:局地原料质量与产品质量之比。,局地原料质量(Wm)原料指数(Mi)= 产品质量(Wp)局地原料质量 + 产品质量 局地原料质量 区位质量 = = +

13、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 原料指数 + 1,24,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 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原料指数(Mi) 1(或区位质量 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原料指数(Mi)= 1(或区位质量 = 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25,模型表达,26,劳动费用指向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可能

14、使一个工厂离开或放弃运费最小的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条件 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 临界等费用线 从运费最小点P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费的节约相同的点的连线,27,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 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 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 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 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

15、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28,4、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29,集聚指向论,集聚引起的区位变形 集聚因子 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的方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通过选择与其它工厂紧密相连的配置,获得企业外部的利益,如各企业可以使用专用设备,共同利用劳动力市场等,可以降低各有关工厂的生产成本 同一个工业部门中企业之间的协作 集聚的区位 不同企业离开各自最小运费点和最低劳动力费用点追加的费用低于集聚区位带来的效益增加。,30,廖什市场区位论,主要贡献:用利润原则来说明区位选择。他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区域,区位选择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 基本内容:廖什在均质平原的农业地域内,居民偏好相同,经济需求相同等假定条件下,采用了需求圆锥体作为分析工具,把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的反比关系与市场区联系起来。工业区位主要由产品的销售范围大小决定,工厂宜设在能获得利润的地点,任何厂商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以最大利润为原则,在竞争中降低运费,使得收入和费用之差达到最大,而竞争的均衡点正是最佳工业区位。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是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31,帕兰德的商业区位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