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个案工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30718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 个案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八讲 个案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八讲 个案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八讲 个案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八讲 个案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讲 个案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 个案工作(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个案工作,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起源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过程和基本技巧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基本模式,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一、 个案工作方法的起源 二、 个案工作方法的发展 三、 个案工作的定义与要素,一、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起源 个案工作的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并盛行于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会社”中的“友善访问员”对贫民家庭的探访,二、个案工作的发展,1. 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萌芽阶段(19世纪到20世纪初) 2. 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20世纪初到20年代) 3. 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4.个案工作多元化发展的时期,社会个案工

2、作方法趋向完善(20世纪40年代以后) 5. 综融趋向和后现代主义的个案工作视角(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 个案工作的定义与要素,(一)个案工作的定义(教材p99),(二)个案工作的要素(教材p97) 1.方法要素一种助人的方法。 2.工作对象要素个人和家庭。 3.过程要素要求工作者与受助者或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过程。 4.科学与艺术要素个案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以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 5.双向性要素通过个案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其生活,增进其幸福。,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过程与基本技巧,一、个案工作的过程 二、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 三、个案工作的基

3、本原则,一、个案工作的过程,(一)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二)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 (三)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一)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接案: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接触,初步了解案主的问题与需求,依据机构的服务宗旨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判断,与案主达成服务协议,正式确立工作关系。,接案的达成 社会工作发展成熟的国家与地区,接案往往意味着签订口头或书面协议。 在中国“接案”该如何确立? 首先让案主了解机构的相关原则与制度,再就案主的问题达成服务的共识,可视为接案的达成。,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案主带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让案主作出参与解决问题的承诺。

4、 两种情况:1.求助者将问题推给社工2.求助者的现实性反应,这个阶段重要的工作是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此外还需要了解案主的基本资料与大致情况,并与案主一起进行讨论,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达成共识,再界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正式建立工作关系。,接案的主要工作:,1. 了解求助者的意愿并进行适当处理,以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角色。 2. 澄清求助者的期望。 3. 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4. 针对那些非本机构或者个人所能提供服务的个案,要经过必要的程序转介到其他机构,以便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二)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要进一步收集与案主问题相关的资料,以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案主的情

5、况与问题。 资料收集两种途径:1.通过案主本人面谈获取直接资料2.通过访视获取间接资料,收集资料应注意案主个性方面和案主所处环境两个方面: 个人性资料:基本资料、身体情况、心理状况、价值观、处理问题的能力 所处环境方面的资料:家庭环境、延伸的环境系统、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案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三)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1.服务计划的制定是关键的一步 步骤:1.确立总目标;2.把总目标细化为若干子目标;3. 然后把子目标按照主次、紧迫程度合理排序;4.依据目标序列制定可行性步骤,尽可能的明确时间、地点、人员、经费等问题;5.最后检查并调整方案,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形成完整的计划

6、。,2.介入干预是个案工作中最关键环节 社会工作者需要密切注意工作计划的进展情况,并随时根据事态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干预。 检查服务计划中各自角色的扮演情况。 社会工作者在实施计划时要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加强对社会环境的介入。,3.结案(总结与检讨) 结案意味着个案工作的结束。社工可以和案主一起回顾个案的经历,通过回顾让案主看到自己的改变。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结案主要是一个总结经验与教训的过程,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二、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较常用的技术: 1.会谈2.访视3.记录,1.会谈 (1)个案会谈与一般谈话的联系和区别 (2)个案会谈的类型:收集资料的会谈、分析诊断的会谈、治疗服务的会谈

7、。 (3)会谈的技巧开始阶段、进行阶段、结束阶段,2. 访视 (1)访视指社会工作者走出机构去探访,其对象主要是与案主相关的人士或机构。(2)访视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全面、清楚地了解案主的问题与情境。但访视所得资料只能作为辅助或补充资料,案主本人的表达与感受才是最需要关注和尊重的。,3.记录 记录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接触的整个过程及问题的全过程给与记载,它提供了服务的证明,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事后反思、评估、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完整的个案记录应包括: (1)案主本身的资料 (2)案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3)案主的期望及其会谈时的感受、反应 (4)社会工作者的分析与反思及进一步的处理意见,个

8、案记录的方式有: 过程记录(流水式) 摘要纪录(分段式) 问题取向(对话式),贝斯提克提出个案工作七大原则: 个别化 有目的的情感表达 适度的情感介入 接纳 非批评 案主自决 保密,三、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一、危机接入模式 二、任务中心模式 三、社会心理模式 四、行为治疗模式,一、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crisis intervertion), 也叫危机干预,是帮助处在危急中的案主更有效地处理或调试紧急危机情况下的压力的密集性干预过程。,危机干预的基本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中,能够应付我们生活中的变化; 危机扰乱了这种稳定的状态,给人们提供机会,去发展更

9、好的技巧来处理问题; 危机也很会给我们带来失败的风险,使我们管理生活的能力降低。,什么是危机?,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一种正常状态一个过程问题与希望并存,人对危机的典型反应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刚开始产生紧张并受到惊吓,这个时候人可能会否认危机的发生。 第二阶段,严重的紧张情绪让人混乱、不安、无助、生气或沮丧 。 第三阶段,紧张情绪进一步严重化,甚至令人心理崩溃,最严重的可能导致自杀。,危机介入特别强调时间限制,危机介入是一种密集性的介入,有的案主可能每天都需要工作者的帮助。 该模式强调立即介入无法解决危机的人。介入的焦点在此时此刻,因为在危机发生的那段时间里,专业工作者的及时

10、介入,可以避免案主功能的急剧下降。 危机介入的主要目标是减缓压力并使案主能再度恢复平衡,对案主在危机前的不良功能和个人内部的冲突暂不处理。,危机介入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通过发泄和创造一个信任和希望的氛围,努力减轻失能的紧张。 工作者努力了解造成危机事件的原因。 工作者给出自己对危机的印象和理解,并同案主一起检查这些感觉。 案主和工作者一起努力寻找能够采取的恢复平衡的具体的补救方法。 新的应对方法可能需要引入。 当实现了原定目标,最终进行结案。,二、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完全产生于社会工作之内,有芝加哥大学创立,这一模式是一种短期性的、有时间期限的实务工作方法,用于解决个人问题或家庭特

11、定的心理社会问题。,独特的假设:,它认为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者可透过专业服务过程增强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助者是解决问题及改变问题的主要媒介,工作者只扮演资源提供者和连接着的角色。,主要应对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人际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1)问题探索 (2)协议 (3)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提出具体的目标 (4)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5)结束,社会工作者发挥的功能:,尝试了解并适当评估受助者的问题以及协助其解决问题; 要评估受助者需求的强度和向度,判断其内在需求、动机及其需求引发的实际行动; 了

12、解受助者的内在价值信念,发现其可能影响行动的内在信念系统,发现其可变和不变的价值信念; 协助受助者了解信念之影响,协助其了解自己的价值信念是否正确。,三、 “社会心理”模式,社会心理学派个案工作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长期的、支持性关系,在减低服务对象外部压力的同时,又增加服务对象的自我认识。是一种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个案工作理论模式。,社会心理”模式理解问题的方法:,第一,受心理分析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失调或行为障碍,是其内在的人格缺乏与自我不完善的外在表现。 第二,认为人作为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个

13、体。,第三,“社会心理”学派的个案工作提出“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situation)的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提出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社会心理”模式的实施特点:,第一,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工作的作用; 第二,重视心理社会调查; 第三,重视诊断; 第四,治疗的方法。包括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前者是通过会谈的方式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治疗,后者是指改变环境。,四、行为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兴起于19世纪末,其奠基者可以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当时,社会仍以心理分析为主流,除了美国沃森的若干行为

14、理论外,其余行为派理论并不受重视,病发展成临床及助人的学科。,行为治疗的三个基本派别 :,1. 古典制约派。由巴普洛夫创立,强调“刺激-反应” ,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 2. 操作制约派或工具制约派。由斯金纳及门生创立。主张行为模式能否建立以及行为模式方法如何均由行为结果来决定。 3. 社会学习派。由班杜拉提倡,主张行为反应的建立不需要由制约过程来建立或消除,而是由观察建立,人类行为的建立可以由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获得。,行为修正模式的前提:,1. 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 行为可分为操作型行为和反应型行为两种。 3. 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引发行为的前因 4. 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行为治疗模式的步骤:,明确列出主要问题与焦点行为; 受助者与工作者达成一致协议,选择需立即处理的问题行为; 确定受助者的合作意愿; 将问题明细化,详细讨论特定问题; 制作问题行为的基线,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属性和时间的持续性; 所有记录尽量以量化方式呈现; 确定问题行为可能控制的情境;,评估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 确定并详细记录下所欲修正行为的目标; 设定行为修正计划; 执行治疗计划; 评估治疗结果并详细记录; 维持行为修正后的效果; 执行维持计划; 检验维持计划的效果; 个案追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