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9888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学案 新人教新人教版选修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 幅永久的画

2、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 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 姓” ,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 人民永远记住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 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一学时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

3、)王语暴( ) (2)庶几(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 (4)直好世俗之乐( ) (5)举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今之乐由古之乐 可得闻与 直好世俗之乐耳 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王语暴以好乐 (语: 好: ) 王变乎色曰(色: ) 今王鼓乐于此 (今: ) - 2 -经之营之(经、营: ) 庶民攻之(攻: )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今王鼓乐于此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庶民子来 而民欢乐之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宾

4、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二、梳理课文内容:- 3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 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5、。”曰:“王之好乐甚,则 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 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第二学时第二学时- 4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 ) (2)秋省敛而助不给 ( ) (3) 睊睊( ) (4)慝( ) (5)徵招( ) 三、归纳

6、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遵海而南(遵: ) 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给: )为诸侯度(度: ) 民乃作慝(慝: ) 师行而粮食(师: ) 人不得,则非其上(非: )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5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感悟思考感悟思考】一、模仿

7、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如果)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 ) 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 庄暴见孟子 ( )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 居有日,扁鹊复见( ) 诚恐见欺于秦( ) 直:直好世俗之乐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系向牛头充炭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2、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

8、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 6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 夫皆曰贤,未

9、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 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积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 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 为( ),其近义词为( )。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 ),其反义词为 ( )。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 ),其反义词为( )。 【课后反思】1、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7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你 是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