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长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9808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长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无锡市长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锡市长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长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525 有的人有的人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富有哲理的人生价值。 教学用时: 一课时 课堂流程: 一、 课堂导入(直接导入) 二、作家背景介绍 1936 年 10 月 22 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 ,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 ,著名 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 念鲁迅的感受。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

2、早在 30 年代初相继出版 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 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 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 家多作政治抒情诗, 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 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三、初读诗歌,品味诗句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 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自 嘲 运交华盖

3、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 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 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

4、,以暗示代替 说明。 ”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四、再读诗歌,深入探究 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这另种人? 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写另种人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2明确:对比 (1)活着死了死了活着 (2)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对人民的态度 作威作福、横行霸道(3)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4)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5)摔垮记住 (6)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7)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 过,悲

5、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 “生 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 “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 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 ,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 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 躬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 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 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6、“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 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 五、再读诗歌,分析构思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 (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 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 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本课总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不朽。 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 1936 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 “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