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6477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 -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 ,夜间举火为“燧” 。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 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 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 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

2、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 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 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 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 “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 春望 )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3、亭怀古 ) 。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 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 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汉王朝是历史上 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 “胡骑入代句注边, 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史记匈奴列传 ) 。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 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依照史记封禅书记载,烽火最早称为“权火”:

4、“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 - 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 ”这里说的权火,实际上是祭祀时所举的火把、 火炬。烽火,大约是由权火发展演变而来,其形状如从井中取水的“桔皋” 。 “桔皋”即“桔 槔” ,一种汲水工具,以绳悬横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节省汲 引之力。不过,烽火台用的桔槔一端系的不是水桶,而是“兜零” , “兜零”即笼子,里面置 放的是蕲草。 通典兵守拒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有着比前代更为详细的记载:“烽 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每晨至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

5、举二 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 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 关于烽火的设置, 唐六典尚书兵部亦有相关的记载。烽火设置能进入六典 , 上升到了国家制度规章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摘编自高建新烽火及其设置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白昼放烟为“烽” ,夜间举火为“燧” ,这是 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B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墩,为便于传递军情,朝廷在设置上采取了台台相连相望的形 式,从边境至京师沿途列置。 C克孜尔尕哈峰

6、燧是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见证了汉王朝的强 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D烽烟又称“狼烟” ,狼烟一词源于烽火燃料中的狼粪,狼粪点燃时其烟风吹不斜,直 上而聚,预警效果良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烽火和战事联系紧密,于是古人在作诗写文时常以烽火喻战乱,如杜甫、辛弃疾等 都有此类佳句流传于世。 B我国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始于周王朝,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对烽燧的 修建更为重视。 C匈奴严重威胁着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为防止匈奴的骚扰和入侵,汉历代君主都大力 经营烽燧,修障屯戍。 D烽火最早称权火,大约由祭祀时所举的火把发展演变而来,其状如桔

7、槔,一端系柴 笼,里面放置柴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设置烽燧要考虑地形因素,通常将其置于险绝的高山上,设于平地时要远离他物, 为的是视线开阔,便于观察。 B守烽士兵职责明确,烽火燃放规定严格,所以烽燧在军事信息的传递和国家安全的 保障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 C烽燧不仅预警,还兼有报平安的功能,如果一天之中平安火没有燃放,这就意味着 烽火台被敌人占领。 D关于烽火, 墨子 史记 通典 唐六典等均有相关记载,这些都可作为研究 我国相关历史的资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

8、字,完成 46 题。 痴思长绳系日 齐白石的惜时如金 齐白石有一方印章“痴思长绳系日” ,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时光的挽留与珍惜,他痴 痴地想着找根长绳把太阳系住,不让它跑得太快。读此印章,一个天真可爱、童趣盎然、满 脑袋奇思妙想的老顽童形象呼之欲出。他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年轻时曾做 过雕花木匠,最早却成为诗书画印皆工的全能型艺术大师,为世界艺术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笔。 齐白石八岁入外祖父办的蒙馆,念了不到一年,便因家贫辍学。除了干些挑水、种菜、 扫地的杂活,其主要任务是上山牧牛砍柴捡粪,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偶有闲时,便拿出书来 读,把外祖父教的那几本书反复温习,还临摹字帖,背着人画

9、画。有一回上山牧牛只顾读书, 误了砍柴捡粪,吃完晚饭后又取笔写字,被祖母数落一通:“俗语说得好:三日风,四日 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了米吃,阿芝,你看能怎么办呢?”此番话语齐白石 谨记在心,此后再上山去,虽也带了书,却总把书挂在牛犄角上,等捡足了粪、砍够了柴之 后,再取下书来读。他老年时有一首诗忆儿时事:“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铃。 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 ”忆的就是砍柴牧牛不误读书的旧事。 齐白石 27 岁始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作诗文绘画。胡沁园教他学习工笔花鸟草虫, 还把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指点给他看,教他仔细临摹,并鼓励他学作诗文, “光学画,不会 作诗,总是

10、美中不足” 。自此齐白石学作诗文便成为自觉,其用功之勤非常人所及。他白天 忙于卖画养家糊口,读书学习的事便都捱到晚上,又因家境贫寒,点不起油灯,常借松油柴 火照明苦读。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读书的环境,却有读书的嗜好,穷人家的孩子读点书, 就是这么不容易。正是他这样的勤勉苦读、持之以恒,为日后的诗文创作奠定了基础。齐白 石在 70 岁时曾作诗回忆当年用功读书的情景:“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 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 (往事示儿辈 ) 随着交游渐广,齐白石得以见识临摹友人所藏的前人真迹,画艺渐进,名气渐增,卖画 刻印所得足以让一家人过上好一些的日子,于是在离家不远的莲花寨下租

11、得梅花祠的房屋, 取名百梅书屋,在里面读书、学诗、作诗,一年内作诗竟达几百首,可见用功之勤。 及至五出五归,饱览名山大川,视野胸襟为之开阔,在家乡一带画名大增,齐白石并不 就此满足,而是每天读些古文诗词,想从根基方面下点苦功。他有诗道:“结茅岩上北堂居,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4 - 林木萧疏秋气殊。蚁鼠不来尘不到,借侬补读少年书。 ”此时他的读书完全是自我砥砺,旨 在更为高远的境界了。 齐白石刻有“一息尚存书要读”的印章,这何尝不是他一生勤勉读书的真实写照!他的 画有意境,有味道,耐品味,其实远不只是笔墨功夫精到,其诗书画印的浑然合一更使画面 增添了味外

12、之旨,体现了全方位的艺术修养。以其幼年不到一年的书底子,能有这般造诣, 全是勤奋用功不辍得来。 为避家乡兵乱、匪乱,齐白石 57 岁始定居北京。没有官职,更无俸禄,完全靠卖画刻 印为生。起初他的画学八大山人,风格冷逸,理解欣赏者寥寥无几,及至听了画家陈师曾的 建议,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派,求画者渐多,卖画生涯红火起来,姓名亦广为人知识。 齐白石的一幅却饮图上有如此题跋:“凡我好友,最怜我爱我者,不在饮食,请以心爱, 吾亦心领。孔子云,老者安之;苏子云,每出劳人,不如闭门之有味也。吾年老神倦,不能 冒暑热,伤夜寒,作无益奔走。因画此图谨申鄙意,以免见招不应只罪。 ”此画作于 1923 年,

13、正值变法时期,词跋足见其不喜热闹的天性,更是他珍惜光阴、闭门谢客、潜心作画的表现。 齐白石每天作画刻印从不间断,只有在双亲病重而又归家无望之时,心乱如麻,不耐伏 案,任何事都停顿下来。他曾说:“三日不作画,笔无狂态。 ”意谓作画要勤奋,每日不停, 天天握笔,才会心到笔到,达到良好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被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白石老人心情愉 悦,为表达感谢,作画不辍,仅 1953 年就作画六百余幅。这对于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简 直是一桩奇迹。直至去世前三个月,还画过一幅牡丹 ,这是老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张画。 齐白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作画不止。 齐白石刻有印章“要知天道

14、酬勤” ,这完全是出于个人对艺术的感悟。他曾自言:“我 由木匠而雕花匠,又改业画匠,直到如今,靠着卖画为生,略有一点成就,一句话概括,就 在一个勤字。 ”他的画有的题着“白石夜灯”四字,都是在晚上灯光之下画的。张次溪 说,白石老人晚年戴着两副眼镜,照样作画不止。这种勤劳刻苦的作风,真是数十年坚持、 一以贯之的。齐白石的一生就是一部厚重的书,值得后人用心去研读。 (选自传记文学2016 年第 11 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齐白石幼年时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家人也并不支持他读书,他后来能有艺术上的 造诣全靠他个人自觉的勤奋苦读和成年后的笔耕不辍。 B定居北京卖画期间,齐白石生活穷困,处于谋生的考虑,齐白石接受了陈师曾的建 议一改以前冷逸的路子,自创一派,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 C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作者的议论,既赞颂了齐白石勤勉苦读、持之以恒的艺术作风, 也肯定了齐白石在绘画中体现出的全方位的艺术修养。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 - D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历程,侧重展现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艺术 成就,表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