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38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参考学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工作重点的转移 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原因: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过程: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意义:标志: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基础和前提: 中心环节:根本目的: 原则: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形成过程:特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瞄准靶心瞄准靶心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三维目标三维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

2、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学习重点学习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习难点学习难点】了解

3、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 2、标志: 年 12 月 的召开3、基本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 、 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的战略决策;组织路线: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 的决策。4、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从“ ”到 、从 到 、从 到 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 的新道路;标志着 的到来。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二、改革:

4、从农村到城市1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 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思考思考:为什么说是以三中 全会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历史慢镜头历史慢镜头1977 年 2 月 7 日,根据华国锋意见, “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公 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概念解释概念解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 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由集体经 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 概括就是“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

5、都是自 己的” 。(2)过程: 年 12 月, 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 ,粮食生产取得空前丰收。 、 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 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 。1980 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 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 等同于 和 的观念。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 ”、“ ”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到 1983 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 93%。(3)历史意义:是中国农村 的重大变革,极大地 ,从根本上改革了农村的 和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 改革。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2思

6、考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思考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思考二: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思考二: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原因:原因:旧的生产关系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原因: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广大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 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社会稳定过于集

7、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材料二:到 1978 年还有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 年为 2.78 元,1978 年下降为 1.85 元。材料三: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思考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思考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材料:1987 年粮食产量达到亿吨,比 1978 年增加了;棉花产量达到 419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了

8、93.3,农业总产值达到 4676 亿元,比 1978 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地改革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 召开,讨论并通过了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作为,发展社会主义 ,实行 ,建立 的经济责任制。(3)国营企业的改革:原则: 、 和 适当分离,核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根本目的:2、过程:(1)经济特区的设立: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

9、东的 、 、 和福建的 设立经济特区。1985 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 为经济特区。(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 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3)经济开放区: 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 、 、 和开辟经济开放区。(4) 年 4 月,中央从 、 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 地区的决策。3、特点(结果):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这样一个 、 、 的对外开放格局。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2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

10、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学后记学后记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沙场点兵沙场点兵一试身手一试身手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3、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C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4、1984 年 3 月 24 日,福建省 55 位厂长

11、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的呼吁。随后, 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80 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 世纪 90 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 B 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 资源丰富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