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345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会导致种群的变化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基因型频率 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所以不一定会导致物种进化。 答案:A2 2.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 21 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但当气温升至 25.5 时,突变体的生 活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2、) A.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突变是不定向的 C.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D.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解析:突变体在 21 时生活能力很差,此时突变是有害的,而在 25.5 时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这时突变就是有利的。由此可见突变的利或害取决于环境。 答案:D3 3.某病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抗生素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抗 药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 B.原来的幽门螺杆菌群体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C.抗药性的形成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D.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解析:抗药性

3、的形成是由于细菌本身的不定向变异使菌群中存在抗药性个体,经抗生素的选择,子代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所占比例增加而造成的结果。A 选项说明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 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故不正确。 答案:A4 4.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 名女生中有患者 23 人,携带者 52 人; 820 名男生中有患者 65 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4.4%B.5.1% C.6.8%D.10.2% 解析:色盲基因的频率=100%=100%6.8%。 答案:C5 5.导学号 52240086 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 16%,aa 个体占 36%,该种群随机交 配产生的后代中 AA

4、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 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2解析: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都不变;自交后,基因频率不变,但随着自交次数增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大。 答案:C6 6.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 AA 和 Aa 个体全部存活,aa 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 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 AA、Aa 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 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 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

5、 AA 和 Aa 的比例是( )A.11B.12 C.21D.31 解析:由题意知,AAAa=12,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3AA1/3AA1/9AA;2(1/3AA2/3Aa)2/9AA+2/9Aa;2/3Aa2/3Aa1/9AA+2/ 9Aa+1/9aa(死亡)。第一代中 AA 的比例是 1/9AA+2/9AA+1/9AA=4/9AA,Aa 的比例是 2/9Aa+2/9Aa=4/9Aa,aa 的比例是 1/9,因为 aa 在出生前就已经死亡,所以 AAAa=11。 答案:A7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个体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生物来说,地理隔

6、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但是有时候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B能力提升 8 8.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解析:物种生存在开放的环境中,受生存环境的

7、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个体,故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生 存和发展;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除生存斗争外,还有种间互助;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 的种间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旦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生物的生存 和进化。 答案:D9 9.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基因 S 和 s 控制,黑色 S 对浅色 s 为显性。在曼彻斯特 地区,19 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 S 基因频率很低,在 5%以下,到 20 世纪则上升到 95%以上。 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 S 基因是通过 出现的,它为生物

8、进化提供 。S 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 。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19 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 s 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 3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 境条件下,种群 S 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的,经过长期的 ,其 中不利变异不断 ,有利的变异则逐渐 ,从而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变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最初的 S 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获得的。而

9、 S 基因频率升高的遗传基础是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又由 于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 19 世纪,种群 s 基因 频率高的原因是浅色(ss)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桦尺蠖栖息地变成 黑褐色,浅色型个体易被鸟类所食,黑色个体由于具有了保护色而容易生存下来,久而久之, 黑色个体逐代积累增多,S 的频率也随着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 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答案:(1)基因突变 原材料 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2)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 黑色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3

10、)不定向 自然选择 被淘汰 积累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1010.导学号 52240087 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 岛,下为乙岛,A、B、C、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1)由 A 物种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的内因是 ,外因是 ,进 化的实质是 。 (2)甲岛上的 B 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 C 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 (3)迁到乙岛的 B 物种可能会 。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a,A 的基因频率为 0.1,a 的基因频率为 0.9,那么 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若环境的选择 作用使 a 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

11、 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 aa 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 是 。 解析:(1)A 物种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环境条件不同,并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其基因不能进 行交流,说明这两个种群间已经出现了生殖隔离,成为两个物种。(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 的基因型频率=0.10.1=0.01;Aa 的基因型频率=20.10.9=0.18;aa 的基因型频率 =0.90.9=0.81。 答案:(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B 物种和 C 物种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1%,18%,81% 逐渐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