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24170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必修,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见下表),(续表),【真题1】(2010海南)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完成,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B,【思维过程】 考查板块划分,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岛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结合板块学说易知答案B正确。,板块边界与板块分布的判断方法(1)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分析板块边界分布的特征

2、可以发现,生长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在大西洋中部呈“S”形分布,在印度洋中呈“入”字形分布;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大陆内部。,规律技巧总结,(2)赤道经过六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规律技巧总结,(3)六大板块中,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也有海洋部分。如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规律技巧总结,(4)安第斯山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西洋西部属于美洲板块,东南

3、部属于非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属于印度洋板块;北冰洋分属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规律技巧总结,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分析如下:,(续表),(续表),【真题2】(2011江苏)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中abcd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1)图1中、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

4、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2)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Cc图 Dd图,C,D,【思维过程】 (1)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 (2)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在乙侧坡度增大了,为上坡,而在甲地为下坡速度快,即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d图。,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地质构造的判读:(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

5、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规律技巧总结,(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断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规律技巧总结,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规律技巧总结,(2)利用背斜找油、气资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规律技巧总结,(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

6、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因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于开采。,规律技巧总结,(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规律技巧总结,(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岩层形状上表现为向下弯曲,,规律技巧总结,(接上)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

7、能变为水道。背斜是隧洞的良好选址,因为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规律技巧总结,(见下表),(续表),【真题3】(2011北京)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下题。,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A,【思维过程】 图中石柱位于海南岛海岸边,显然是由于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项正确;地质景观无地带性和季节性,C、D错误;沉积岩应呈层状,图中未能显示,B项错误;故选A。,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

8、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规律技巧总结,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规律技巧总结,(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规律技巧总结,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规律技

9、巧总结,(2011辽宁东北育才中学一模)读景观图,回答12题。,1.关于形成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景观中的奇峰怪石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B景观中的地貌为风积地貌C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经外力侵蚀而成D景观为壮观的大峡谷,由岩层断裂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2.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C广西桂林石灰岩洞的形成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C,【解析】 第1题,景观中的奇峰怪石是地壳运动和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景观中的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经外力侵蚀而成。 第2题,大西洋逐渐加宽是因为板块张裂而成

10、的;夏威夷群岛的形成是因为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广西桂林石灰岩洞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因为板块张裂形成的。,(2011山西文水县成栋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读图,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回答34题。,3.该地(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4.形成图示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C,C,【解析】 第3题,因为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所以图中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再根据等高线特点该处是谷地,故C正确。 第4题,图示地形是谷地,是因为背斜顶部张裂易侵蚀成谷。,

11、(2011雅礼中学摸底考试)图甲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图乙为沿AC线所作的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5.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分别是( )A背斜,山地,石油、天然气B背斜,盆地,石油、天然气C向斜,山地,地下水 D向斜,盆地,石油、天然气 6.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A从东南流向西北 B先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然后是从南流向北C基本呈南北流向 D从西北流向东南,B,A,【解析】 第5题,根据乙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可以判断是背斜;根据等高线特点B处河流发育应该是盆地;石油、天然气主要存在于背斜处。 第6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和干流流向易知河流是从东南流向西北。,7.(

12、2011上海)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答: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答: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答:H、I、J、K地层缺失。,(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 _。 外力作用表现:_ _。,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任答两点即可),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答: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