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差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23961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区域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区域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区域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区域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差异(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区域的主要特征,(一) 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二)区域的主要特征,1 具有一定的界线,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区域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一)自然区域差异(二)经济区域差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致为400mm等降水量线,约为3000m 等高线,自然区域差异,划分依据,气候、地貌,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三大 自然区,明显标志:土壤、植被,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比较,大

2、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青藏高原,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二大高原,低 山、丘陵、盆地,海拔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的山地,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少、温差大、大风天气多,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有部分草原,荒漠、草原、高山草甸,多为林下发育、淋溶性强,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土层薄、发育差,外流河、多大河、雨水补给,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边缘有大河上游流经,广泛、深刻、是我

3、国主要的农耕区,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3、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华南热带湿润区,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平原广布 三面环山 呈马蹄形,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地壤肥沃 如黑土等,一年一熟、春小麦、甜菜等,商品粮、林业基地,平原、高原 地势西高东 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黄土广布,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旱作、棉产区,日均温10积温3200 等值线,复杂、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4、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重要的商品棉产区,肥力低、红壤,一年两到三熟、水田、水稻、柑橘、商品粮、棉产区,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常绿、季相变化不明显,如热带季雨林,土壤淋溶性强,一年三熟、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水田作物,邻近日均温10积温7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最冷月0 等温线,日均温10积温4500 等值线,(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高原、地面坦荡、山脉少,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距海较近,半干旱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长而寒冷可达57个月,深居内陆,干旱气候,降水少,光照丰富,温差大,多为内流

5、区,内流区(额尔齐斯河除外),河流多、短小,温带草原为主,,荒漠草原及荒漠,黑钙土,荒漠土,东部旱作农业、西部畜牧业、有水源处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平原山地边缘可发展绿洲农业,贺兰山一带,200mm等降水量线,(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由东南向西北表现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自然景观随海拔升高而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向内部,垂直变化:繁简,地势的强烈抬升,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校完整的高原,东南为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印度洋、太平洋的水汽进入,(4)总结拓展,A、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及成因总结,

6、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湿润的季风气候,森林为主,生物种类繁多,森林土壤,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海拔较低 西高东低 平原广阔,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C、东部季风区区域开发的主要问题,1、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沼泽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3、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1、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2、华北平原洪涝、旱碱的治理 3、南水北调问题,1、长江水资 源的利用 2、亚热带山地的开发利用 3、红壤的改良与利用,1、热带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充分发挥热带土地资源的综合潜力,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高原、盆地(吐鲁番

7、盆地),海拔高、差别显著,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气温年、日较差大,多大风,河流短小、内流河,湖泊多咸水湖,雨水、冰雪融水补给,人类活动较弱,农业缺水,草原、荒漠,生物种类少,土壤肥力低,E、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高寒,多晴天,风大,水汽少,多大江大河源地,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动物稀少,土层浅薄、多冻土,下一步,读图1-5,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区域C为 区,D为 区。 C、D两区的交界线上有 山、 山和 山。 (2)图中A、B所在的区为 区,AB间以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8、A与C相邻 处的A侧温度带属于 带,B与C相邻处B 侧的干湿地区属 区。 (3)C区向东,农业生产由以 业为主变为 以 业为主,(1)青藏高寒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昆仑山 祁连山 阿尔金山 (2)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 暖温带 湿润地区 (3)畜牧业 种植业,36(36分)读图7,完成下列问题。(2007北京卷),(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6分) (2)说明图中河流的特征及成因。(10分)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6分),(1)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9、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3)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简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8分) (5)说出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6分),(4)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5)使亚欧大陆交通更为便捷,贸易距离缩短,推进商品交换,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秦岭淮河以北(北方),2、0oC以下,4、温带,5、少于800毫米,D、小麦、玉米等旱地农业,C、主要农作物一年一熟 或两年三熟,B、河流少,水量小, 冬季结冰,A、亚热

10、带、热带,F、0oC以上,3、主要农作物一年二熟到三熟,1、水稻(水田),E、800毫米以上,6、河湖众多,水量大, 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南方),2、0oC以下,4、温带,5、少于800毫米,A、亚热带、热带,F、0oC以上,E、800毫米以上,2、一月平均气温0oC以上,5、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4、亚热带、热带,A、 温 带,E、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F、一月平均气温0oC以下,水稻(rice)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生产遍及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水稻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

11、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南方农业,北方农业,小麦种子为颖果,顶端具冠毛,子粒呈白、红或琥珀色。种子的休眠期长短与子粒颜色有连锁关系,白粒种子多休眠期短。小麦为须根系,初生根5条左右。次生根于三叶期从分蘖节上长出,正常分蘖各具次生根。穗形、颖壳色、粒色和芒(有

12、、无、长短)常作为识别品种的标志。小麦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粘壤土。灌溉小麦应施足基肥和重施拔节肥;无灌溉的旱地麦区则重施底肥为主。小麦较耐旱,全生育期总耗水量60009000毫米公顷。以拔节至乳熟期需水最多,占总耗量的60左右;抽穗开花期的耗水强度最大;拔节至抽穗,开花至成穗期次之。旱作麦区应搞好蓄水保墒防旱;南方麦区降雨多,应注意排水防渍。,南北农业的差异,由于秦岭南北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秦岭以南,一月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超过800mm,属亚热带湿润地区,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条件保证了水稻和油菜的正常发

13、育,冬季可露地栽培蔬菜,是主要的稻、麦、油菜区,耕地主要是水田,稻麦一年两熟至三熟。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秦岭以北,一月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不足800mm,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因为冬季温度较低,为冬小麦宿根越冬提供了条件,冬小麦生长和质量均比秦岭以南好,夏季高温适宜种植棉花、玉米和水稻,因此,以喜温作物为主,耕地主要是埋地,一般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冬季景色比较单调。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体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

14、方做工较细。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美其名曰“云吞”。北方人口味较重且单一,南方人口味轻而且喜欢复合味。北方的烩面、烙饼、炸酱面、饺子叫响全国;南方的海鲜、炒饭则征服了不少食客。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但随着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出行人数的增多,饮食结构也会慢慢改变。北方人吃上海鲜了,南方人对北方的面食和特有的菜肴有一定的吸纳。南方北方正呈现一种饮食融合的趋势。综观南北

15、饮食,其中各有千秋。东西八方食圣,多多进行交流。天下美味相融,国人尽享其中。,南北方饮食,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

16、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北方的一些剧种,如梆子、秦腔,唱腔高亢,而南方的一些剧种,如越剧、黄梅戏,唱腔委婉;同是吹奏乐器,南方人吹箫,讲究“低头眯眼,余音绕梁”,北方人吹唢呐,讲究“抬头瞪眼,慷慨激昂”。北方的园林建筑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与周围开阔的地形特点相辉映;江南园林则小巧玲珑,与其水乡风光融为一体。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 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二)经济区域差异,经济区域差异,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西部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部经济带,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