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23673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基础讲义(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基础,重点:内、外病因的不同种类,各病机、病症种类的基本概念,治疗学中主要治疗原则及治法。 要求:1.掌握病因的分类,脏腑、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 概念,主要治疗原则和治法。2.熟悉风火湿痰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及病症的基本概念。3.了解中医内科学病症分类。,一、病因学,1.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多动善变,“百病之长”。 寒:性主收引,易伤阳气。伤于体表-伤寒,伤于里者-中寒。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多挟湿气,分阳暑和阴暑。 湿:湿性重着、趋下,黏滞难化。 燥:易伤津液,分温燥和凉燥。 火: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2、,一、病因学,1.六淫致病特点: 季节性 地区性 相兼性 转化性新感:感受六淫之邪立即发病。 伏邪:感而后发。 疫疠之邪:强烈的传染性。,一、病因学,2.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致病与刺激因素的强弱和患者的体质和敏感性有关。 内经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3. 饮食: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等常使脾胃纳化功能失调而致病。,一、病因学,4. 内伤五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内风:肝阳、阴虚、痰火过甚所变生。 内寒:气虚、阳虚

3、所致。 内湿:多种原因致脾气不运。 内燥:热病之后,过服温热之品,或汗吐下太过。 内火:分实火和虚火。,一、病因学,5.痰饮: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变生。6.瘀血:凡血脉中血液流行不畅、停滞,或离经之血停积在体内,成为瘀血。7.劳逸太过: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致病。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8.外伤:包括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等,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而且能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科病证。,一、病因学,小结:外因:六淫;内因:七情、饮食、内生五邪、痰饮、瘀血;不内外因:劳逸太过、外伤。,二、病机学,(一)脏腑病机、病

4、证的基本概念1.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机变化的机制。2.脏腑病证: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肺,脏象与病能,一、主气,1、司呼吸,开窍于鼻 :肺气不利,升降失司,则可出现咳嗽,气喘,鼻塞流涕,嗅觉不利等症。,2、司声音:,病则声音失常,发为失音。,3、合皮毛而卫外,若肺卫调节失常,卫外功能减退,可出 现自汗,易于感冒,或皮肤憔悴,干槁等。,二通调水道,如通调失常,水液停滞,可发为痰饮、水肿等症。,三、主治节,若肺气不利,治节失常,气病及血,心气虚弱,血脉水停, 可见咳血,紫绀,心悸肢肿等症。,证候分类,1. 虚证,肺,病机,外感燥邪或肺痨邪毒,或久

5、咳伤肺,气血亏虚,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劳伤过度,病后元气未复,或久咳伤肺,致肺气亏虚,失其温煦,感受外邪,气阴两伤,或久病久咳,伤及气阴,2. 实证,3. 兼证,肺主气,味宜辛。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选药宜轻清,不宜重浊。肺为娇脏,补肺不宜温燥,润肺切忌滋腻。肺之病证,可通过脏腑间接治疗,如补脾、滋肾,泻肝。,证治要点,心,脏象与病能,1、主血脉,心病则可致血脉运行失畅,气血瘀阻,而出现心悸、 怔忡、真心痛等。心主血脉的令一个表现为“其华在 面”,故当心血不足时,则面白少华。,2、主神明,心有病变时,则可导致精神神志异常,而出现失眠、 健忘、昏迷、癫狂、痫,厥等病证,同时也可以引 起其它脏

6、腑功能活动的紊乱,3、开窍于舌,如色淡白无华,红绛少津,紫瘀不泽等变化, 或舌体强硬,口舌糜烂肿痛等症,均与心的 病变有关。,1. 虚证,证候分类,2. 实证,3. 兼证,脾,脏象与病能,脾主运化,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脾主升清,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脾统血,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茑, 崩漏,紫癜等。,脾合肌肉,主四肢,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气血化源不足,则肌肉瘦 弱,软弱无力,肢体倦怠,甚则发生痿软不用等症。,脾开窍于口,其华

7、在唇,1. 虚证,证候分类,2. 实证,3. 兼证,肝,脏象与病能,1. 肝主疏泄,表现有三:是指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疏泄正常时,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若疏泄功能 失常,可使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因疏泄升发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头胀,目赤,易怒。是指肝有疏土助运的功能。肝气能助胆汁泄注于胃肠而促进脾胃的消化。若疏 泄失常,肝木乘土,则脾胃运化不健。是指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疏泄功能正常,则心情爽朗,精神愉快,思维 敏捷。若疏泄失常,则性情急躁,或优柔寡断,甚则发生脏燥、郁证、癫狂等疾 患。 此外,妇女的月经与肝气之疏泄功能有关,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脏象与病能,2. 肝藏血,主筋,

8、肝藏血:肝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藏血,有利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勿使过亢而升腾,且对人体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血虚证侯。肝主筋:是指筋脉有赖肝血的濡养才能主持全身关节的曲伸转侧活动,故筋与肝密切相关。 若肝血虚不能养筋,则发生肢体麻木,手足振颤,甚则去疭。,肝,脏象与病能,3.肝藏魂,主谋虑,肝藏魂:魂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魂以血为其物质基础。若肝血不足,营血亏损,则魂不守舍,从而发生惊骇多梦、睡眠不安等症状。主谋虑:谋虑属于精神意识活动的范畴,为肝所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谋胆断,则筹划周全。若过于谋虑,损伤肝体,影响肝用,则出现精神抑郁

9、,优柔寡断。,肝,脏象与病能,4.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故目的视力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若肝血不足,则泪少,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或夜盲; 肝经风火上扰,则目赤痒痛,羞明流泪; 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则目睛上视。,1. 实证,证候分类,1. 实证,证候分类,2. 虚证,3. 兼证,肾,【脏象与病能】,藏精,主水 如阴阳偏胜,关门不利,开合失常,则发生 小便异常,尿少,水肿,或多尿,遗尿等症。,主骨 生髓,充脑 若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在小儿则囟门迟闭,骨软行迟;在老人则骨质脆弱,易于 骨折。若髓海失养:可发生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症状。,主纳气 若肾的纳气功能减

10、退,摄纳无权,即见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开窍于耳 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听觉灵敏;反之,肾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或见耳鸣、耳聋,1. 虚证,证候分类,1. 虚证,证候分类,3. 兼证,(二)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气血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气血功能活动变化的机制。 气血病证:气血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气病,气的来源: 元气,禀受于父母;水谷之气,来源于后天。,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五脏之气。,气的功能: 推动、温煦、固摄,卫外等。,气病证候,气病分类: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治疗原则: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

11、、降逆。,气病原因:不外外感内伤,血病,血的来源:来源于水谷精气。血的功能:充润营养全身。,血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合病,(三) 风火痰湿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风,1、外风,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2)风性疏泄,(3)风性善动,(4)风性善行而数变,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 等症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 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证候分类,2. 内风,1、病因病机,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2、临床表

12、现,轻则头晕目眩四 肢麻木,抽搐或 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3、病理属性,虚,实,证候分类,火,火,湿,湿,1. 痰证,病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成痰;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劳欲体虚 ,脾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病机及病变脏腑: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表现:痰涎:指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咳痰。痰核、痰块:指凝集于躯体局部,呈有形之粒块状物。痰征:指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痰象,如关节疼痛,拘挛麻木,精神失常等。,辩证要点:痰的病证以本虚表实为多见。辨

13、证应掌握脏腑虚实,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 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痰(饮),1. 痰证,2饮证定义:饮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 产物,并常可转为致病因素。病因病机:饮邪的产生,或因外感寒湿,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肌表,肺气不及输布,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或因饮食不当,或贪食生冷,而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津液停聚而为痰饮;或因劳欲所伤,劳倦伤脾,纵欲伤肾,脾肾阳虚,水津失于输化,停而为饮。辩证要点:饮病辨证,总属阳虚阴盛。本虚表实证。并应根据饮停部位、症状特点,分别虚实主次。治疗原则:温化为主,正虚者

14、宜补,邪实者当攻。,2. 饮证,(四) 六经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六经辨证:一是对风寒外感病发展不同阶段、六经不同症候的概括。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二是表明了风寒邪气所在部位与转化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显示病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六个阶段。,(一)太阳病1.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 病机:风寒袭击,营卫失和,则为经证;经证不解,内传膀胱则 为腑证;邪入气分为蓄水证,邪入血分为蓄血证。3.证治:(1)经证中风(表虚证): 调和营卫 桂枝汤伤寒(表实证): 辛温解表 麻黄汤 (2)腑证蓄水证: 解表

15、利水 五苓散,蓄血证: 破血逐瘀 桃核承气汤,(二)阳明病1.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2. 病机:寒邪由表入里化热,热蕴胃肠,未见肠中燥屎为经证,若 见,为腑证。3.证治:(1)经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清热泻火 白虎汤(2)腑证: 腹满而痛,大便秘结,潮热谵语,脉沉实。泻热通腑 大承气汤,(三)少阳病1.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2. 病机:病邪由表内传,或由里外传,或起于本经而停留于表里之 间,正邪相争,枢机不运,升降不利。3.证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 和解疏表 柴胡桂枝汤少阳阳明合病: 和

16、解通里 大柴胡汤,(四)太阴病1.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 病机:寒邪由表入里,损伤脾胃,脾阳不振,运化无权。3.证治:(1)本证: 温中健脾 理中汤(2)兼表证: 先解表,后温里,或表里兼顾,(五)少阴病1.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2. 病机:病邪由深入伤及心肾,或致阳气耗伤则内生虚寒,或致阴 血亏虚则内生虚热。3.证治:(1)少阴虚寒证: 回阳救逆 四逆汤(2)少阴虚热证: 育阴清热 黄连阿胶汤(3)少阴水泛证: 温阳行水 真武汤(4)少阴兼证:兼见阳明或太阳证。治宜两者兼顾。,(六)厥阴病1.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肢利不止。2. 病机:病邪损伤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发生障碍,而致阴阳失调,导致内外或上下寒热错杂之证。3.证治:(1)寒热错杂证:寒温并用 乌梅丸(2)厥阴寒证: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3)厥阴热证: 清热利浊解毒 白头翁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