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341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定位思维导图最新考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纲解读 1.识记: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3.应用: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4.识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5.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考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知 识 整 合)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产生的

2、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地域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形成成因过度消耗资源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疑难辨析】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

3、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深 度 思 考)1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

4、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箭头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箭头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2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原 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

5、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续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堆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建筑工地环境污染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

6、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7、题 组 递 进)1(2012四川文综,4)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解析 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蒙古国降水少,风沙危害比较严重,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有利于解决该地环境问题,D 项正确。调整农作物熟制与当地生态环境无直接联系,A 项错误;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广泛建设人工水域是在降水较多的区域实施的措施,B、C 两项错误。答案 D2(2013江苏地理,1920)2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

8、1995 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 100,下图表示 2010 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完成(1)(2)题。(双选)(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解析 第(1)题,由图可看出,我国 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 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低于 100,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第(2)题,各

9、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答案 (1)AB (2)CD32012天津文综,13(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9 分)a 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 a 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9 分)解析 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答案 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考点

10、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知 识 整 合)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严峻挑战(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2)行动: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手段核心方式目的实践工业:发展清洁生产农业:推行生态农业 环境无害化技术提高生态效益环境友好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公众:提倡适度消费深 度 思 考)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转变经济发展

11、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它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适度消费与

12、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题 组 递 进)1(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促进民居集中A B C D解析 第(1)题,从图中所给的循环农业模式中,我们可以提取到水稻、甘蔗种植和沼气等信息,所以最适宜该模式的是位于亚热带的闽浙丘陵。第(2)题,题干中明确提到的

13、是对乡村的作用,而是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可排除 A、C、D 三项,B 项正确。答案 (1)D (2)B22011天津文综,12(3)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6 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甲省乙省人口自然2003 年2009 年2003 年2009 年增长率(%)5.644.998.357.262010 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 64%。2011 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所示)。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 _。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_ _。(6 分)解析 据图可知,乙

14、省为广东省,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有限;广东省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量大;广东省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结合以上依据得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是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答案 矛盾:城镇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依据: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环境问题解答的方法技巧思 维 模 板)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考查角度解答的基本思路类型、表现与分布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

15、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解决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矿渣回填,矿区复垦【应用提醒】 (1)在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往往会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导致失分。以污染类问题的分析为例,如下所示: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污染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