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169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2016-2017届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6 届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届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语文2016.7【试卷综析】重庆一中 2013-201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 的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 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没有偏、怪之类的题 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注重基础,题型稳定。字音、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 考大体接轨。一方面考查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对高二所学内容做了一个整体考查。 第二,试题原创能力很高。如诗歌鉴赏题和文学类

2、文本阅读大师的由来等,题目 设题新颖,拟题角度多变,很适合考生发挥。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 22 题的仿写,一方面与教材结合紧密,另一方面也考 查了考生的仿写能力;作文题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也引领考生思考人与自 然的关系,立意高远。本试题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

3、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概不给分。第第 I I 卷(共卷(共 3838 分)分)一、一、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212 分)分)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勖勉 长篙(go) 大笔如椽 溘然长逝(k)B.梳装 弄堂(nng) 长歌当哭 载笑载言(zi)C.婆娑 和稀泥(hu) 棉里藏针 敷衍塞责(s)D.冒然 刀削面(xu) 蓊蓊郁郁 螳臂当车(dng)【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识记) 。【答案解析】A 解析:B. “装”应为“妆” ,

4、 “弄”读“long” ; C.“棉里藏针”应为“绵里藏针” ; D.“冒然”应为“贸然” , “削”应读“xio” , “当”应读“dng” 。【思路点拨】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字形与字音、字义(词义)等结合起来识记和考虑,而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注意形声字、形似字的区别。平时注意积累。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那林立的大

5、石,那高耸的崖壁,千姿百态,有的如骏马,有的似卧龙,有的像飞禽,有的似走兽,无不 。A.国是 置疑质疑 形神兼备 B.国事 置疑质疑 惟妙惟肖C.国事 质疑置疑 惟妙惟肖 D.国是 质疑置疑 形神兼备【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D 解析:“国事” ,国家事务;“国是”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 , “置疑”意为“怀疑(用于否定) ” ;“惟妙惟肖”是形容刻画描写得非常逼真,语境为自然界事物;故应用“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上品艺术作品也。成语中是指体

6、态和精神都十分优秀 既形似又神似,既有外形,又有神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思路点拨】完成该类题,做好以下几步:反复阅读语境,明确句意(谁,什么,是褒是贬,要突出什么)和熟语意义;凭语感,筛选出易分辨的选项;运用多种方法仔细辨析熟语运用是否正确;依据题意选出答案。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A.“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的工作重点。B.人类多年来普遍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使得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病菌的基因突变加快。致命的新型病菌也许会在未来五年内出现。C.重庆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

7、会,公安机关也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编造或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D.温哥华冬奥会女子 1500 米速滑比赛中,比利时选手出现了重大失误,被周洋趁机超过,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冠军。【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 B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C.赘余,“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与“依法”重复。D.偷换主语, “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冠军”前加“周洋” 。【思路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

8、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3 分)A.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 ,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 1902 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B.“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

9、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灵旗帜。C.对新建造纸厂,规定严格的污染物排限值,对现有造纸厂,设置两年半的达标排放过渡期,给企业一定时间进行改造。D.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 ,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A 解析:B 项,第一个顿号应为逗号,主谓短语做并列谓语。C 项,第二个逗号改成分号。D 项,括号内容为“两高一资”的解释,故应把括号移到“两高

10、一资”的后面。【思路点拨】具体解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弄清楚提问,看是问我们什么,是选错误项还是选正确项,根据所问来回答;其次是把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总体浏览一下,把其中最能判断出对或错的项先排除,推敲剩下的项;再次是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弄清楚了,所用的标点符号就好判断;最后是回复检验,把各项都重新检查一遍,看是否有遗漏和疏忽。二、二、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3 3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9 9 分)分)香道人道天道 俞天白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 。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

11、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 (李白) ,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 (白居易) ,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 (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 ,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

12、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 “闻香识人” ,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 ,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 ,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 ”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

13、、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 。 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 “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 ” 。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心” ,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 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

14、 。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有删改)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香道源于人道”的一项是( ) (3 分)A.香与生活关系很密切,就连清洁空气都会用到香。B.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礼佛敬神,人们都离不开香。C.香道的价值超越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D.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香文化逐渐发展成“香道”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答案解析】C 解析:由“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句可知,被选项偷换概念。是“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 ,而非“香道的价值” 。【思路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

15、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先通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抓住中心句,把握作者观点。再把备选项与原文内容对照,看有没有于文无据、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的错误。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无论是屈原的离骚 ,还是孔子的漪兰之曲,都证明着香文化已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B.香文化有“得气、得神、得道”三种境界,而且逐渐摆脱了闻香、品香的雏形,进而形成完整的香道体系。C.沉香被称作是“香中之王” ,但有意思的是,香味不来源于树本身,而是被人们视作“天地灵物”的树脂。D.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回答与圣经中沉香树的描述,都说明香气不来自木头,也不来自烟火,而是来自心。【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括原文的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A 项是“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 ,而不是这首曲子本身。B 项“逐渐摆脱”说法有误,香道体系中依然有“闻香” 。D 项圣经有误,是陈与义的焚香诗。【思路点拨】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内容要点、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