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5722444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地丁银,手工业,基本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主要部门冶铁、陶瓷、纺织、造纸、,商 业,对外贸易西汉、隋唐、两宋、元,城市经济隋唐、两宋、元,资本主义萌芽,萌芽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萌芽标志手工广场的出现,时 间明朝中后期萌芽、清朝缓慢发展,阻碍因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国内商业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宋元、 明清,一、古代中国农业 (一)、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1)古代农业耕作

2、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农具: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西汉中期发明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钧改进翻车;隋唐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步犁已基本定型。) 技术:春秋,牛耕开始出现;战国,牛耕初步推广;秦汉以后,牛耕逐步普及 历史地位: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变革,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认识: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2)农业生产方式:集体简单协作个体家庭农耕(小农经济)2、小农经济(封建社会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1)定

3、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2)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自给自足性:没有天灾、战乱、苛政情况下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评价 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自给自

4、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造成环境恶化 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才能为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没有天灾,如水旱虫灾等,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2、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 (1)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1)形成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私田 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贡赋;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直接

5、原因 2)形成过程: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3)主要形式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东汉唐朝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宋初“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灭于新中国成立时期。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补充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形成北魏、完善隋唐、瓦解唐中后期)、屯田制(曹魏军屯、民屯) 另外还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收入为君主私人开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4

6、)特点: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也占一定比例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5)演变规律 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所有土地逐渐减少 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4)土地兼并1)土地兼并的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根源 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表现。 2)土地兼并的后果: 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 恶化农民的生存条件(地主阶级与

7、农民阶级的矛盾) 土地兼并使农民更加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而言,由于地租很重,他们更乐于投资地产,因而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二)、赋税制度的沿革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自耕农与封建国家的关系 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租庸调制:唐朝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叫做两税法。 一条鞭法:明朝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

8、,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标准(对象):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2、租佃制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A、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通过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B、发展历程: 秦(产生)宋代(发展、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明

9、清(普及、农村经济中的主要方式) C、原因: 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地位的提高,租佃制日益普及。 D、影响: 佃农对地主按契约纳租,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自耕农方式、田庄方式、租佃方式、雇佣方式,(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隋朝: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 南宋:完全南移 2)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

10、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作。 ,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 、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 3)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山东、山西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原因,开发早晚、生产力水平高低 人口多少、气候自然条件优劣,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中原人 口的大 量外迁,原因人祸天灾,过程,第一次: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 第二次:中唐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两宋之际,靖

11、康之乱后,影响,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的南移,原因,中原人口南迁增加劳动力先进 生产工具、技术生产力提高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过程最终于南宋完成南移,4)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5)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使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经济重心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国家

12、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南方。,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冶金,青铜冶铸,冶铁 炼钢,春秋:冶炼生铁、铜 汉代:炒钢、铸铁脱碳钢 南北朝:灌钢法,燃料 更新,木炭煤,汉始用 宋普遍,焦碳,南宋始用 明流行,纺织 技术,丝织 技术,西周以来 西汉提花机 缂丝技术唐出现,宋风行 明清南京、苏、杭州为丝织中心,棉纺织 技术,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贡献,松江 明清:棉布取代丝、麻、毛,纺织原料:麻丝棉,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陶瓷,烧陶人类共有,制瓷,商周原始青瓷,东汉成熟 魏晋南北朝白瓷 隋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景德镇为“瓷都”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清花瓷、釉里红 明代:斗彩、五彩瓷 清代:粉

13、彩、珐琅彩,官私手工 业的消长,官营 手工业,主导地位:西周明前期 优缺点:资金雄厚、规模大;缺乏竞争、产品质量低劣 征役制雇募制(唐、宋、明),私营 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 主导地位:明中期起,经营方式变化,唐之前:家庭副业、小作坊 唐宋之后:商品化加深 明中期起:手工工场,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国内贸易,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 商(职业商人)、 西周(工商食官即官商)、 春秋战国(商业发达、私商成为商人主体)、魏晋南北朝(萧条)、隋唐(固定的交易场所市、长洛扬大都会、唐后期繁华大城市有夜市 )、宋元(高峰、纸币、晓市、夜市)、明清(新特点),从贝壳 到银元,贝形:原始

14、社会、商周(天然、人造贝币) 多样化:春秋战国(铜、金银),圆形方孔,秦半两钱 汉五铢钱 唐开元通 宋“年号钱”,纸状:北宋四川交子、元朝纯纸币流通 银两、元:明清(银、钱并用),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商业受 限制程度,官府严格 (周唐) 官府放松 (宋清),地点设置 时间启闭,唐长安城 宋汴京城,城市职 能演变,政治军事重镇(周唐) 经济功能(宋提高、明清为主),对外贸易,陆上(西汉) 、海上丝绸之路(唐海陆并举) 海上陶瓷之路(唐宋) 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广州、泉州、明州、扬州),重农抑商,产生:战国 发展:秦汉 强化:明清,产生原因历朝表现,以农为本 商业缺点,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

15、历史影响: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先陆后海。 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靠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