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22275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红学研究纵览_葛锐(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 楼 梦 学 刊最近1 5至2 0年间, 红楼梦 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这一现象也令中国的红学学者和读者们为之惊喜。迄今为止, 单就英语红学著述而言, 已有1 5本论著,1 5 0多篇文章, 以及3 0多篇博士论文相继发表。2 0 0 5年,淡江评论 (T a m k a n gR e v i e w) (此杂志是研究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季刊)专门发行了一期红楼梦论文特辑(笔者有幸受邀主编了该期特刊) 。近期,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 d e r nL a n g u a g e sA s s o c i a t i o no fA m e r i c a) 将出版一部论文集

2、如何讲授曹雪芹的 红楼梦 (A p p r o a c h e st oT e a c h i n gC a oX u e q i nsD r e a m o ft h eR e dC h a m b e r) ; 而且在美国, 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把讲授红楼梦纳入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世界文学” 、 “文学与文化”和“亚洲研究”等课程中。本文将综述以英文形式发表的西方红学研究成果。 首先介绍红楼梦的英译历史, 并对重要的西方红学著述进行综述;然后从九个方面对西方红学研究分别加以详细介绍;美葛锐英语红学研究纵览英 语 红 学 研 究 纵 览1 8 1二 零 零 七 年第 三 辑红 楼 梦 学 刊最后

3、, 就当代中国红学如何借鉴西方红学的研究成果试提几点建议。红楼梦 英译简史第一本涉及红楼梦的英文读物出现得非常早, 是在1 8 1 6年, 即距该小说出版仅仅2 4年之隔。此书由英国著名翻译家、 词汇学家马礼逊 (R o b e r t Mo r r i s o n)传教士编写, 书名为中文会话及凡例 (D i a l o g u e sa n dD e t a c h e dS e n t e n c e s:Wi t haF r e ea n dV e r b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i nE n g l i s hC o l l e c t e dF r o m

4、V a r i o u sS o u r c e s,D e s i g n e da sa nI n i t i a t o r yWo r kf o rt h eU s eo fS t u d e n t so fC h i n e s e) ,是当时澳门出版发行的一部汉语语言教材。 书中的会话第五篇与会话第二十五篇均选取了 红楼梦 第三十一回里宝玉和袭人对话的英文翻译。有趣的是,1 8 2 4年马礼逊回英国时带走的足足四千本中文书籍中就有一套 红楼梦 共2 4册, 并其续书两种。 而这些书被用来培训后继学者及传教士。十九世纪初期, 红楼梦中的许多片断被译成外文, 收入多部汉语语言教材里;

5、 许多有关中国文学的书籍也简要提及了这部小说。1 8 3 0年, 英国著名汉学家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 (J o h nF r a n c i sD a v i s) 于 皇 家 亚 洲 学 会 汇 刊 (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t h eR o y a lA s i a t i cS o c i e t y)发表一篇长达6 7页的论文汉文诗解 (O nt h eP o e t r yo ft h eC h i n e s e) ,其中收入 红楼梦 第三回形容宝玉的两首 西江月词(长期以来, 很多西文参考文献常误以为此文是红楼梦第三回的英译) 。1 8 4 2年, 英国

6、人尔汤姆(R . T h o m)采用直译方法选译了 红楼梦 中的一些片段作为西人习汉语之用。该译文见于杂志中国话 (T h eC h i n e s eS p e a k e r) ( 中国话是当1 8 2红 楼 梦 学 刊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常用资料) 。其后, 爱德华查尔斯博拉(E d w a r dC h a r l e sB o w r a)于1 8 6 8至1 8 6 9年间英译了该小说的前八回,并将其译作刊登在 中国杂志 (T h eC h i n aMa g a z i n e) 上。1 8 8 4年,英国著名汉学家记里布(H e r b e r tG i l e s) 在其编写

7、的文学选读 中国文学英华 (G e m s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里收入红楼梦中叙述一位太医出诊贾府的文字。 此选读于当时流传甚广。1 8 9 2至1 8 9 3年间, 英国外交官赫本克拉夫特乔利(H . B e n c r a f tJ o l y)翻译了红楼梦的前5 6回(共两卷)并将其出版发行。乔利原计划翻译整部小说, 但中途病逝而未能完成。该译本被视为上乘之作, 至今仍不断再版发行, 在互联网上也能检索到(网址是h t t p:/e t e x t . l i b r a r y . a d e l a i d e . e d u . a

8、 u /c /c a o _ x u e q i n /c 2 5 3 9 h /) 。1 9 2 7年, 爱德华查尔默斯沃纳(E d w a r dC h a l m e r sWe r n e r)发表了论文 汉语之译 (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该文共两页, 比较了乔利和托马斯威德(T h o m a sWa d e)二人各自的红楼梦英译本一至八回, 发表在中国期刊 (T h eC h i n aJ o u r n a l) 上。1 9 2 8年, 中国期刊 又刊登了艾尔弗丽达哈德逊 (E l f r i d aH u d

9、s o n) 的文章 一个古老的故事(A nO l d,O l dS t o r y) 。该文共九页, 以直白的文笔重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爱故事。时隔二十多年, 到1 9 2 9年才出现了翻译红楼梦的又一次尝试。这一年, 王际真(Wa n gC h i - c h e n)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问世。著名翻译家阿瑟 韦利 (A r t h u rWa l e y) 为之撰序。1 9 3 3年, 袁家哗、 石明选译 红楼梦 并加入注释。 该译本名为 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 (H u n g - l o uMe n ga n dT u a n - h u n g L i n g - y e n C h i

10、: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sf r o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至1 9 5 8年后, 红楼梦 的英文新译本才陆续出现。 弗洛伦丝麦克休 (F l o r e n c eMc H u g h) 和伊莎贝尔麦克休英 语 红 学 研 究 纵 览1 8 3二 零 零 七 年第 三 辑红 楼 梦 学 刊(I s a b e lMc H u g h)两姐妹将弗兰茨库恩(F r a n zK u h n)博士的德文本 红楼梦 (D e rT r a u m d e rr o e nK a m m e r)转译成

11、英文。王际真也将其1 9 2 9年的节译本修改并再版。这两个新译本均为节译本。 其中王氏译本翻译了前8 0回的三分之一, 被认为是较完整地表述了原著中的宝黛爱情故事, 而麦氏姐妹译本选译了红楼梦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 但学界对其评价不高。七十年代终于出现了红楼梦的两种英文全译本, 且均为精雕细琢的上乘之作。1 9 7 8年,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译三卷本 (A D r e a m o fR e dMa n s i o n s)出版。1 9 7 3年霍克思(D a v i dH a w k e s)和闵福德(J o h nMi n f o r d) 翻译的 红楼梦 五卷本的第一册出

12、版。该译本出版后备受学界关注, 其最后一卷于1 9 8 6年完成。此合译本为西方人最常用的英译本。 杨氏夫妇全译本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且其译本中的人名多为音译。霍氏与闵氏则试图在译文中弥合该小说一直以来存在的几个人物和时间的前后不一问题, 并对多数人名采取了意译的处理方法。英语红学概述第一位发表英语红学论文的西方学者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 (K a r l G u t z l a f f) 。 他于1 8 4 2年的 中国丛报 (C h i n e s eR e p o s i t o r y)发表了一篇短文, 题目为红楼梦 (H u n gL a uMu n g,o rD r e a m si

13、nt h eR e dC h a m b e r) 。郭士立在该文中提供了 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可惜的是此故事梗概错误百出, 甚至误认贾宝玉为女孩。而郭氏对该小说特点的评价也颇低, 他写道: 该故事里的女子们“似乎是一群最为平凡、 渺小的生命, 她们象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 窥探着每处角落,有时作恶, 有时亦行善, 奢侈无度, 贪求华服美饰与珍器。这些小姐们还毫无顾忌地发表着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 郭1 8 4红 楼 梦 学 刊氏在文章结尾说: 此故事“冗长乏味”, “其文笔毫无艺术性, 所用语言乃北方地区上层社会之口语有欲悉北方宫廷用语者, 可先读此书。”遗憾的是, 从1 9世纪到2 0世纪早

14、期, 许多相关西方评论均持相似的浅陋论调。 这些评论者中多数认为该小说在道德思想上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 结构性差, 情节过于松散、 单调且离奇。例如,1 8 9 3年 中国评论 (C h i n aR e v i e w) 刊登的爱德尔(E . J .E i t e l)就乔利译本红楼梦撰写的论文写道: 这部小说“不具有中国大多数小说所含的道德倾向其作者头脑中全无儒家道德的痕迹, 在他看来, 良知无足轻重”。波乃耶 (J . D y e rB a l l) 在其广为流传的 中国风土人民事物记一书(T h i n g sC h i n e s e,1 9 0 0年, 第三版)中写道:“ 红楼梦

15、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但不具备正确的道德思想。”时至1 9 4 8年, 善秉仁(J o s . S c h y n s s)在其编写的文学导读 中国现代小说及剧作1 5 0 0篇 (1 5 0 0Mo d e r nC h i n e s eN o v e l sa n dP l a y s) 中写道: “ ( 红楼梦 ) 对社会、心理与情感都做了饶有兴致的研究。 该小说中的情感氛围令人压抑, 因此青年万万不宜读。”然而令人欣慰的是, 西方红学界也开始出现一些对红楼梦 表示赞赏的文章。 英国汉学家记里布 (H e r b e r t G i l e s)在1 8 8 5年的 皇家亚洲文会

16、北中国分会会刊 (J o u r n a lo ft h eN o r t hC h i n aB r a n c ho ft h eR o y a lA s i a t i cS o c i e t y)上发表了一篇 红楼梦 内容提要, 该提要长达2 5页, 持相对中肯准确和欣赏的观点。 此摘要后来经修改补充被收入该作者1 9 0 1年 出 版 的 中 国 文 学 史 (A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一书中, 至今仍受读者好评。记里布在这篇摘要中写道: “该小说对众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十分出色,令人联想到西方一流小说家的精湛笔法。 它如同一幅中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 几乎将所有可以想见的生活细节与场面均展现于英 语 红 学 研 究 纵 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