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21999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报告人:熊 梅 博士 东北师大附小校长 东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11.16,报告提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反思,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类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特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以学校为“主体”、为“根据”、“基地”重视学校人员的自主与责任:主动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学校课程,通过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进行学校组织再造,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与地方资源,强调学校人员的“团队合作”的精

2、神与“循序渐进”的策略。并寻求外来顾问的协助,满足学校师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实践过程,情境分析: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需求评估 愿景建构:以校长办学理念为基础,通过民主协商对话沟通的过程取得共识,学校愿景共识的建构。 方案设计:教师主导主体,专业参与,权力分享。教师参与讨论学校课程架构、教学时数、课表安排、各学习领域的方案设计与编选教材,鼓励教师学习课程发展设计及进行创意教学,发挥教师专业自主。 执行实施:学校组织机制与运行(提供专业支持与机会) 评价反馈:组成评价小组,制定评价计划,进行自我评价(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第一阶段:(2001

3、-2005) 新课程局部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以深化活动课程为辅教育部“十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自己概念形成实验研究,第二阶段:(2005-2010)全学科领域校本课程开发阶段2005年:校本课程开发整合模式的实践探索(第一届教育研究发表会) 2006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第二届研究发表会)2007年: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第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2008年: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基本完成2009年: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评价2010年: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结与完善教育部“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凸显学科

4、的品性特点,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彰显办学传统和特色,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进行划分,忠实观课程使用者在实践课程时,能完全符合课程制订者的课程意图。(教师在课程素养不足的前提下会对学者专家精心规划的课程造成折损,以至于影响原课程规划与设计的用意。 相互调适观课程规划和设计人员与课程使用者双向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历程。(教室的教学情境是变动不居的,教师须视不同的教育情境而弹性调整课程实施。) 缔造观师生在实际教室生活中共同创造教育经验的历程。(注重在教室层面的师生互动,透过相互的辩论、对话与沟通,建构出教室里的学习经验。),1、四种

5、实践模式,(二)东师附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及价值取向,2、实践模式在各学科中的体现,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一)课程创新模式,1、内 涵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课程单元。2、基础与条件(1) 客观条件和基础国家课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和条件资源(时间、空间、经费条件);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包括人力资源优势和团队规模);学生和家长的可接受程度。(2)主观条件和基础学科教师的理想、信念、兴趣和价值追求;学科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能力。,4、课时安排及比例,对策: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家课程内容和时数,增加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和时数。,个性化原则,基础

6、性原则,迁移性原则,普及性原则,5、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量力性原则,6、自主创编教材,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基础性、系统性、阶段性,整合学生和教师课程资源,2-4年级“跳小绳”教学内容以及达成目标,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学科之间存在整合的要素和内容 教育教学之间存在整合的要素和内容 具有精减高效的功能 具有整体育人的功能,(二)课程整合模式,1、内涵: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 。,(1)学科本位整合模式:学科内、学科间,(2)经验本位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儿童现实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兴趣为基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经验的生长和人格的发展。,(3)社会

7、本位的整合,通过主题形式统整课程内容,具有学际性的特点,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三)课程调适模式,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适切性调整。,2、选择这一模式的条件和意义1、课程教材相对比较成熟2、促进教育教学优质高效,调适的学科:语文、数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调适,教学设计的调适,教学内容的调适,教学方法的调适,教学评价的选择,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开发数学优秀案例,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开发奥运实事素材,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开发个性化作业,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选择的学科:道德、生活、社会,2、实施这一模式的条件和意义1、从调

8、适走向选择的过程(新课改配套教材不理想、不成熟)2、省时、省力、优质高效3、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大,从多样化的课程教材中选择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四、课程选择模式,课程教材的分析、比较、选择,本土化的文本改编、改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校本化,反复的修改完善,教材选择的基本情况,本土化、校本化改造过程,原版教材与本土教材对比道德学科,原版教材与现有教材对比生活学科,原版教材与现有教材对比生活学科,日本道德新教材充实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心灵,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的几点反思,1.政策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得益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其次,得益

9、于教材管理选择制度,再次,得益于宽松的课时分配制度,2.课程领导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持续的组织保障,多层级的课程领导,学校课程领导倡导者、发动者、决策者,学科委员会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3.学术文化传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智慧宝库,学术文化内力基础:专家治校学术领导学科自主,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学术文化外力基础: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省市区教研部门,4、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人力保障,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技术是基础,在做中“唤醒、激发、提高”是关键,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态度是动力,在交流、研讨、互动中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五、本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要内容,1. 学术报告 (1)研究主题报告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2)学科专家报告,语文雷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数学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 外语郝建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副社长) 道德高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学科研究发表会:学科报告、教学观摩专家点评、互动交流,上课教师及发表教师基本情况,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