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1894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联盟]四川省泸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泸化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出题人:何虚怀 审题人:黄辉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 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 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 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

2、体。如果离开了 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 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 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 。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 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 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 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

3、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 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 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 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 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 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 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

4、她的审美对 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 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 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 在审美是 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1. 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 审美客体的存在。 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

5、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 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 人的生存的实践。 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 能生成和存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 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

6、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 特的审美体验。 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 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 ,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 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 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

7、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 建立和发生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

9、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 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 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 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 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

10、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 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卿等宜深思此言。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5分) (2) 所

11、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8.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9.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携来百侣曾游,_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_。(徐志摩再别康桥) (3)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

12、一样地_ 冷漠、凄清,又惆怅。(戴望舒雨巷) (4)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 秦王) (5)_,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三、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25分)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 涟漪”、“鹿鸣”、“雎鸠”、“鹤唳”、 “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 种草本或动物,更 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 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

13、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 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 更是殇碑 !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 北郭,白水 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 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 ,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

14、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 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 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 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 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 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 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 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 的自然信息

15、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 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 些信息 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 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来源:学“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 13.D(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 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14. A(总括论点,从汉字本身及以汉字为中心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具体分层论述,从哲学层 面肯定自己论断的正确性。利用指代语言可判断在一起;中心话题都是“汉字”可判断其在一起; 由句中的“这”“又决定了”脉络语可初步判断在一起,中汉字的“形态、结体、书写方法,使用 功能、艺术效果”和中“书卷、 本册、档记、简札、匾额、对联、文件,各式文献形态”有决定关系,可判定在一起;又有明显的 总括意味,并且主语是“这”,所以只能放最后。) 15.传输质量高 速度极快 价格合理 计费方式灵活 易于覆盖(覆盖面广) (1点1分,共5分) 16(1)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2)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 (3)通过在线电子支付完成交易 17.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