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21804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6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格萨尔面具舞,川北木偶戏,土家族毛古斯舞,羌族瓦尔俄足,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09年6月1日至13日 以“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为主题,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然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深层土壤之中;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文化。而“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1、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2、农业经济格局 3、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中国文化的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

2、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重人伦轻自然但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内容,一、天人合一 二、以人为本 三、刚健有为 四、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合一

3、”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一)天人合一的发展历程,1上古天人合一就是人神合一,后来发展为人按照天(有自然与神的双重含义)的规则行事的意义。商周时期天与帝都可以指至上神,如现代汉语的“老天爷”就是这种遗留的反映。这个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天人感应,具有浓厚的迷信成分。春秋时期才开始逐渐置换出天

4、的自然、必然等含义。,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的发展 (1)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这个意义上的天是一种无限,也有必然的含义。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 (2)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这个天就是自然的含义,天人统一的基础是气。人不要有无,否定文明,达到一种原始的同一。庄子在哲学的层面提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提示人们从文明的异化中走出来,具有深刻意义。,(3)易传的天人合德易传天人合德的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的天人合一最具哲学概括性的表述,也是后来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依据。孟子侧重内在内容上的天人合一(心性论),易传侧重外在宇宙观上的天人合一,即一方面尊

5、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这是上古迷信思想在新时期的还魂,借用了阴阳五行为工具,并将其进一步迷信化。各种巫术就是这种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如红楼梦中马道婆对宝玉、黛玉的诅咒。,4张载与理学的天人合一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张载天人合一有三个要点:一是天人统一于气,二是道德化的宇宙,三是人在自然与道德性上与天的统一与相通。其要点是把宇宙伦理化进而与之合一,这是理学成立的核心理论与标志。天在这里是绝对,是外在必然性。,(二)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天人合一有迷信的一面,但天人合一理性的一面则昭示人要服从天的规律,并对这种规律进行

6、合理的利用。天与人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不是一方无条件地服从另一方(基督教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与此相反),或把天看作一个被动的、可以随意征服的对象(西方近代的自然观,目前正在否定这种自然观)。同时也昭示了人要不断地努力(天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存在),在努力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达到与外在必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

7、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二、以人为本,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含义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包含有民主思想的成分,而中国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神(像基督教)与自然(如古希腊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以认识论为主),在哲学讨论主题为人这一意义上称为人文主义,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三者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二者之间,仍然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另外,这一人文主义的内涵还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优势地位,从表现上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实际上,“天”却是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是目的,充分体现了

8、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一)天人关系上对人的充分肯定。 天人合一之天已经是伦理化的天,也就是天是人的本质的某种反映。“为天地立心”云云就是如此。,(二)儒家强烈的无神论倾向(人神关系上的以人为本)。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他的弟子问如何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是将现实的人生问题、人的生命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 这种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最后在宋明理学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在中世纪诸大文明体系中是唯一一个世俗的文明,与此有直接关系。,(三)道德的人文主义 中

9、国文化强调是把人放在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之中的,人通过这种伦理体系来实现自我,同时人也必须服从这种体系。所以尽管是一种人文主义,但是人却照样被放在各种等级之中。另外,对道德的过分强调忽略了自然科学,也是缺点之一。但人伦毕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人伦道德取代宗教信仰,这是使中国成为一个无神倾向的国家的主要因素。,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三、刚健有为,刚健有为

10、是儒家、法家、墨家的主流,孔子、易传对此作了内容与哲学上的奠基,使之一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孟子更是明确表示“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气概。可以解释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云:一段,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气节的思想精神,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11、,四、贵和尚中,“贵和尚中”是极具中华民族个性特色的、其他民族极难复制的核心价值观;以“贵和尚中”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极具持续竞争潜质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传承和创新;,(一)“和”的释义,“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区别,二是和谐。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认为“和”能产生新事物,而“同”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停止。孔子也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现出鲜明的重和去同的价

12、值取向。“和”与“同”是不同的。“同”是无区别、无原则的统一,是低层次的。,(二)“中”的释义,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庸以及周易都有这种尚“中”的传统观念。“和”注重于效果,“中”更多地着眼于过程,二者是统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中”,尤其是“和”被提高到宇宙论的高度,易传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即宇宙呈现出的那种至高无上的和谐状态。中庸也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正是对这种“太和”之境的最好描摹。,“中和”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1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

13、文化的交相渗透和多样统一。,2在民族关系上以和为贵,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汉代、唐代处理南匈奴、南突厥的问题,一以贯之的羁縻政策与朝贡贸易,把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对外来的民族也持怀柔与同化态度,是世界上少数不排斥犹太人的国家之一。犹太人的民族性和宗教信仰是非常突出的,但是他们也慢慢融入了中国社会。,3在伦理行为上的中庸思想。在中国,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学,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它强调人在社会关系中以“中”为尺度、以“和”为归宿,主张“无过也无不及”,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主要的情感心理原则。,4中华民族在

14、总体上体现了一种内敛而非扩张的精神。由于整个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表现出一种内敛而非扩张的精神需求。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也是大有益处的。,贵和尚中:指贵和谐,尚中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 ,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 精神激励 整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无以人灭天”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群己关系的定位,“修己以安人” 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群体原则的强化,以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功利的取向 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内圣”的追求 “逍遥”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