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20582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一年级下册 科学科学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广东版广东版 粤教版粤教版备课人:司徒敏 游月殿第第 1 1 课课清清的水清清的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清清的水是科学 (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 1 课。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 1 是“自然界的水” 。本活动先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水,然后进行交流,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活动 2是“观察一杯水” ,在知

2、道了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后,我们就来观察一杯水,了解水的特征。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

3、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解密暗瓶,激发探究兴趣。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五、教学重、难点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

4、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清清的水” 。(二)活动探究(二)活动探究1.活动 1:自然界的水媒体: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问题: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活动: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小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

5、界里。2.活动 2:观察一杯水任务:在这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茶水,在不把它们倒出来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吗?活动: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分辨清水和茶水。交流:说说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任务:把瓶里的液体倒出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清水与茶水还有什么不同特征?活动:观察一杯清水和茶水,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特征。交流:清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茶水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小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3.拓展问题:(出示一杯牛奶)这是一杯清水吗?交流:清水与牛奶有什么不同特征?任务:课后再观察其他的液体,并比较一下它们与清水有什么相同和不

6、同的特征。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第 1 课 清清的水眼看:水没有颜色、可以流动鼻闻:水没有气味舌尝:水没有味道第第 2 2 课课往水中加点东西往水中加点东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往水中加点东西是科学 (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 2 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 1 是“往水中加盐” ,活动 2 是“都能溶解吗” 。先是重点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对比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知道汤味道咸的原因是汤里加了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中。学生或许不会用“溶解”这

7、个词来描述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他们认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就是“溶解”了。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头脑中的“溶解”概念有不少是错误的。所以教学时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把食盐加入水中再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如“是马上就看不见吗” ,引导他们实验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实验过程现象。在学生有了猜测后,他们很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了学习需求,实验就顺理成章进行。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2.愿意继续尝试,进行更多的

8、实验。五、教学重、难点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将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比较白糖、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四杯清水。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彬彬和琪琪坐在餐桌旁,他们正在喝汤,琪琪觉得汤很淡。问题:是不是汤里忘记放盐所以才觉得淡呢?交流:将少量食盐加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往水中加点东西” 。(二)活动探究(二)活动探究1.活动 1:往水中加盐媒体

9、:出示一杯水和一勺食盐的照片。问题:食盐加入水中会马上看不见吗?搅拌后又会怎样呢?活动:观察、记录食盐加入水中的现象,接着搅拌,再观察、记录搅拌后的现象。交流: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小结: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2.活动 2:都能溶解吗媒体:出示白糖、沙、食用油的照片。问题:白糖、沙和食用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活动: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一些白糖、沙和食用油,观察现象。交流:哪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相同,哪些不同?小结: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三)拓展(三)拓展问题:大米、味精能在水中溶解吗?任务:课后将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如大米、味精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水中溶解

10、。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第 2 课 往水中加点东西食盐+水能溶解白糖+水能溶解沙+水不能溶解油+水不能溶解第第 3 3 课课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 3 课。本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观察一下空气的特点。然后,再与水比较一下,空气与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在水里挤压装满空气的袋子,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象。本课最后一个亲子活动是

11、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很熟悉,但他们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在观察能力上,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并会用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观察。该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1.在比较中,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水与空气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把水与空气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把一个装满水的袋子与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放在一个黑色袋子里,让学生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去摸,看看能否猜到两个小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在摸袋子的时候就会根据它们的特征

12、去进行猜测,从而引发他们对空气特征的关注,激发了他们观察空气的兴趣。2.搭建踏脚石,帮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在让学生进行“让空气流出来”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预实验,用吸管在水中吹气。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当吹气时会看到水中有泡泡冒出来,停止吹气泡泡就消失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泡泡是从哪里来?学生就能理解泡泡其实就是他们吹的气。进行完这个预实验,再来让学生进行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解释“泡泡从哪里来” “泡泡是什么” “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2.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3.学会观察空气的简单方法。4.比较

13、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五、教学重、难点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塑料袋、水槽7 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一)任务驱动问题:万物生存离不开,在你身边看不见。猜猜是什么?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探究(二)活动探究1.活动 1:我们身边的空气问题:我们周围有空气吗?可以通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交流: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的图中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2.活动 2:观察空气任务: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有什么特征?活动:

14、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演示:用眼睛观察袋子里的空气,用鼻子闻袋子里的空气,在袋子上扎一个小洞听听声音。活动:学生观察空气。交流: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3.活动 2:让空气流出来演示:用吸管在水中吹气。交流:泡泡是从哪里来?问题:在装满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把袋子放入水中,挤一挤,会出现现象呢?活动:进行“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小结:空气可以流动。4.活动 3:比较空气和水问题:这里有两个袋子,你能通过手摸猜出哪袋是空气,哪袋是水吗?活动:学生用手摸两个袋子,猜出空气袋和水袋。问题:空气和水有哪些共同特征?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

15、册第 3 页第 2 问。交流: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小结: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三)拓展(三)拓展任务:课后完成亲子时间的活动。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第 3 课 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第第 4 4 课课空气还藏在哪儿空气还藏在哪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 (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 4 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 1 是“海绵里的气泡” ,活动 2 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

16、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2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单元第 3 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3 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4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五、教学重、难点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