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20581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9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热剂分析教学课件(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热剂,2,清热剂【概 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3,【适应证】 外感、情志、内伤里热(虚、实)证。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但尚未结实清热。解表、和解、表里双解、攻下,4,分 类 (1)清气分热热在气分证(2)清营凉血邪热传营,热入血分诸证(3)清热解毒温疫、温毒,或疮疡疔毒(4)清脏腑热脏腑火热证(5)清 虚 热虚热证,5,【注意事项】 (1)辨清热证性质(虚、实);邪热所在部位(脏、腑) ;热证传变阶段(气、营、血);(2)辨明热证的真假;(3)寒凉之品易伤脾胃阳气

2、,注意顾护脾胃;(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5)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辛温之姜汁,或采取凉药热服的方法;(6)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不退者,宜用滋阴壮水的方法,待阴复其热自退。,6,第一节 清气分热 【适应证】 适于热在气分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配 伍】 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为主组方。适当配入养阴生津的药物,如花粉、石斛、芦根等,或配入补气药,如人参、炙草等。若兼热结、肝风、湿郁证,需与泻下、熄风、化湿法合用。 【代表方】 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7,白虎汤伤寒论 组 成 石膏50g 知母18g 炙甘草6g

3、粳米9g 功 用 清热生津。 主 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8,9,病证解析 内热熏蒸壮热面赤伤寒邪传阳明 入里化热或温 邪传入气分 里热实证 热灼津伤烦渴引饮 迫津外泄大汗出 热盛于经脉洪大有力,10,配伍意义石膏甘寒,清阳明之热,止渴除烦 君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滋阴生津 臣甘草、粳米益胃和中 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11,配伍特点(1) 辛甘寒之品与苦寒质润之药相配,使清热生津之力倍增。(2) 寒凉药中配伍补中护胃之品,防寒凉伤胃,祛邪而不伤正。,12,辨证要点(1)本方为清阳明经热及气分热盛代表方。 (2)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4、13,加减运用 (1)气血两燔,引动肝风,神昏谵语,抽搐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熄风; (2)阳明腑实,神昏谵语,便秘,尿赤涩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 (3)消渴病胃热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14,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白虎汤知母人参、麦冬、半夏、竹叶 组 成 石膏50g 竹叶6g 炙甘草6g 粳米10g 半夏9g 麦门冬20g 人参6g 功 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 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 ,脉虚数。,15,16,【配伍特点】 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清、补两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医宗

5、金鉴云其:“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辨证要点】 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用时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17,第二节 清营凉血【适应证】 (1) 邪热传营证: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 (2) 热入血分证: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18,【配伍】 常用水牛角、生地等清营凉血药为主。 (1)“清营透热”法清营药宣通气机的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促进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 (2) “凉血散血”法凉血解毒药活血的丹皮、赤芍等以促其瘀血消散,使止血而不留瘀。【代表方】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6、19,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 水牛角30g(先下) 生地黄15g 元 参9g 竹叶心3g 麦 冬9g 丹 参6g 黄 连5g 银 花9g 连 翘6g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20,21,病证解析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口渴 热扰心神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邪热传营 热蒸营阴,津液上潮口反不渴 热迫营分,伤血络斑疹隐隐 热伤营阴舌绛而干,脉细数 火热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目喜开或喜闭,22,配伍意义水牛角咸寒,清热凉血解毒 君“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生地、麦冬、玄参甘寒,清热凉

7、血养阴 臣 银花、连翘芳香,轻宣透泄 ,清热解毒 佐“入营尤可透热转气” 竹 叶清心热 佐 黄 连苦寒,清心泻火解毒 佐丹 参凉血活血祛瘀 佐,23,【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 【辨证要点】 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原著云:“舌白滑者,不可与也”,该条自注云:“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24,【加减运用】 (1)寸脉大,舌干甚,去黄连,防苦燥伤阴; (2)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3)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配用紫雪

8、丹,或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 (4)兼热痰,加竹沥、竺黄、川贝清热涤痰; (5)气分热邪犹盛,重用银翘、黄连,加石膏、知母、青叶、板兰根等,增清热解毒之力。,25,典型病案范某,男,9岁。主诉:高热、昏迷、四肢抽搐1天病史:高热、昏迷、四肢抽搐1天。当时检查,神志不清,面唇色红,四肢有时抽搐、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消失,胸前皮肤发现有两个出血点。心率120次/分。腹部平坦,压之稍有抵抗感,肝在右肋下2横指,质软。舌红绛,脉细数。白细胞总数升高,脑脊液常规化验正常。血培养和粪便培养诊断:败血症。西医用多种抗菌素、激素等无效。,26,诊断:中医:热入营血证。西医:败血症。 治则:清营泄热

9、 方药:清营汤加生大黄、紫雪丹。犀角(先煎)4.5克 生地9克 丹皮9克 银花30克连翘12克 败酱草90克 生大黄6克 钩藤12克黄芩6克 黄连6克 生山栀9克 紫雪丹3克(分冲),27,服药前先用安宫牛黄丸半粒,融化后从胃管中灌服。4小时后患儿腹泻1次,为黑褐色粘液便,恶臭。次晨神志渐清,面带痛苦表情,但腹部仍坚硬拒按,脉仍大而数。仍用原方加麦冬9克,大青叶15克,水煎分服。服后大便2次,量多。神志转清,腹部变软而平坦,舌质红,脉数,右侧肢体活动欠佳。改予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清余热。连服4剂。肢体活动自如,痊愈出院。迄今已5年,患儿发育良好,无任何后遗证。,28,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录自外台

10、秘要【组成】 水牛角30g 先煎 生地黄24g 芍 药12g 牡丹皮9g【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29,【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证,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30,【病证分析】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烦乱不安 心经热盛舌绛起刺,脉数 蓄血扰于心神喜忘如狂 热毒深陷血分 热蒸阴液上潮渴而漱水不欲咽 热迫肠间大便色黑而易解 伤及血络,迫血妄行 多部位、多窍道出血 离经之血瘀阻肌肤发斑,31,配伍意义水牛角咸寒,清热解毒,凉血清心 君生 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1、 臣赤 芍苦微寒,养血敛阴,凉血和营 佐 丹 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 佐,32,【配伍特点】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33,【比较:本方与清营汤相比】两者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34,【辨证要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35,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证。

12、1)温疫热毒充斥内外大热渴饮,谵语神糊,吐衄发斑,舌绛,唇焦等症; 2)温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舌苔黄燥等; 3)三焦火毒炽盛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 4)热毒聚于胸膈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等证。,36,【配伍】 以黄芩、黄连、连翘、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泻火药为主组方。1)疫毒壅于上焦,攻冲头面薄荷、牛蒡子等辛凉疏散之品;2)热毒壅聚上中二焦,兼见便秘溲赤者大黄、芒硝等以导热下行; 3)若热毒炽盛,充斥三焦“三黄”、栀子之属,苦寒直折;,37,4)热在气分石膏、知母之属以清热泻火; 5)热毒深重,侵犯血分生地、丹皮之属以凉血解毒

13、;6)疮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散结疏邪药以促其消散。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8,黄连解毒汤1肘后备急方 【组成】 黄连三两(9g) 黄芩二两(6g) 黄柏二两(6g) 栀子十四枚(9g)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三焦实热火毒证。 1)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2)或热病吐血、衄血;3)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4)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39,40,病证解析 内扰心神大热烦躁,错语不眠 热灼津伤口燥咽干 热迫血溢吐衄血、发斑火热毒盛, 充斥三焦 热邪内迫身热下利 热壅肌肉痈肿疔毒 火毒炽盛舌红苔

14、黄,脉数有力,41,配伍意义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 君黄芩清上焦之火 臣黄柏泻下焦之火 佐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使配伍特点大苦大寒,苦寒直折。,42,辨证要点(1)本方为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表方剂。(2)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应用注意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43,【加减运用】 1、便秘者大黄以泻下焦实热; 2、吐血、衄血、发斑者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 3、发黄者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 4、疔疮肿毒者蒲公英、银花、连翘,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44,典型病案徐,女,45岁。主诉:小便带血,淋沥刺痛3天余。病史:初见寒热往来,继而壮热不已,体若燔炭,面红目赤,体温39.5。血象:白细胞12400个/立方毫米;尿检: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 。据其下淋,身热,脉数,证属“热淋“、“血淋“之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