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课件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720271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业保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失业保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失业保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失业保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失业保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失业保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业保险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失业保险,第一节 失业概述,一、失业与失业率 失业:表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 从个人角度看,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构成失业有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在劳动年龄之内; 二是有劳动能力; 三是有就业意愿; 四是没有找到任何职业。,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率由失业水平和失业程度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失业水平是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 失业水平与失业程度两者相乘的结果,决定失业率的高低,能够综合地反映一个社会失业的全貌。,失业率标准,我国失业率的统计,目前,

2、我国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员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失业率统计方法的局限,1、未反应农村务工人员的失业状况 2、未反应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的失业状况 3、未反下岗失业人员的失业状况 4、未反应没有登记失业人口的失业状况 5、没有剔除失业人员中的隐性就业,二、失业的类型,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这五大类公开的失业外,还有一些非

3、公开的失业,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里,这种非公开的失业比公开的失业更厉害。可以分为: 一是就业不足型失业; 二是伪装的失业; 三是隐蔽性失业; 四是提前退休而引致的潜在失业; 五是健康受损引致的潜在失业; 六是无效益生产引致的潜在失业,三、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和失业观念的更新,失业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同时是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社会困苦,但是,当失业率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时,它也有益于社会发展: 失业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失业者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加重财政负担、造成国民生产总值产出损失。 失业也能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正常现象,“充分就业”并不否认失

4、业,西方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途径:,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 发展职业介绍和培训事业,减少就业与经济运行的摩擦; 重新安排总需求,为失业最严重的人口群体创造就业机会; 通过维持就业法案,促进社会就业工作; 控制人口膨胀,抑制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总供给。,四、失业与失业保险,1、失业与社会排斥 传统福利理论认为,收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标准。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可以改善其生活,从而提高失业者的福利。 2、失业保险的功能 (1)失业者收入支持功能;(2)促进就业的功能,第二节 失业保险的类型划分与特征,一、失业保险的类型划分 (一)失业保险的涵义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

5、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止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建立失业保险是市场调节机制内在的要求。政府的就业保障制度是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手段相配套的;失业保险制度则是和市场调节职能相配套的。 失业保险的双重职能: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二、失业保险的类型与特征,失业保险的双重职能: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 分类:强制性失业保险和任意型失业保险 强制性失业保险的特点,三、失业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相同: 都具有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和福利性,都以货币资金为提供物质帮助的主要形式,都具有保障基本生活的功能 区别:,四、国外失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失业保险起源于欧洲。

6、法国于1905年最早建立了失业保险,挪威、丹麦两国也分别在1906年和1907年建立了类似于法国的失业保险。1911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实行强制性失业保险,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失业保险的主流。 198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与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建议书。这可以被看作是在失业保险方面国际劳动立法的一个分水岭。,第三节 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 与受保人资格认定,一、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对象 正常情况下社会劳动者的数量关系为: 全部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数收入中断的从业人数非自愿和非本人原因形成的失业人数符合该国社会保险法规实施范围内的失业人数 199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职

7、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原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作了部分调整。一是把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二是关于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是否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的问题. 鉴于农村劳动者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一般地认为其属于非可能失业者,所以未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二、失业保险受保人的享受资格,并不是任何失业者都能够取得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为了获得这种权利,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 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更确切地讲,必须处于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之间 享受失业保险的最基本条件是非自愿性失业 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 失

8、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我国失业保险的享受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合格人员:(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1)重新就业的;(2)应征服兵役的;(3)移居境外的;(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5)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第四节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支付,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遵循“三方性原则”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政府直接负担式、政府和企业分担式、劳动

9、者和企业分担式以及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分担式。 失业保险基金的费率水平 失业保险基金筹措的基本原则是:基金筹集与基金支出平衡 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机制 失业保险基金采取现收现付制,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来源,一是企业和个人缴纳的保险费 二是失业保险费的利息收入 三是财政补贴。,我国失业保险的缴费率,单位缴费:企业的缴费率为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 的2%,事业单位为1%; 个人缴费:企业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的1%,事业单位职工为0.5%。,全国各年度失业保险收支情况汇总表,单位:亿元/万人,资料来源: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而成。,(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

10、范围: (1)失业保险津贴; (2)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3)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4)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 (5)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标准:,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 (1)失业保险津贴的厘定,以失业者的投保费为依据,但是,应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 (2)失业保险津贴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的50(第75届国际劳工大会建议改为不低于失业者原工资的60) (3)失业津贴有上下限。上限是不超过失业前的工资收入;下限是高于社会救助的标准。,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

11、期限:,给付期限:是指失业者从开始领取失业津贴,到领取期限延续的终止。 等待期限:确定失业保险津贴开始给付的期限。,我国失业保险享受期限对照表,第五节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现阶段我国失业保险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极为沉重。 既需要解决新成长劳动力,尤其是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又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目前,又增加了城镇企业改革中由于冗员剥离,减员增效导致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这三者构成了中国的总就业问题。,一、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失业率统计严重失真,下岗职工离岗易离厂难 职工下岗、失业过程中几个相关环节之间在管理机构分工、资金来源等方面的缺乏落

12、实和衔接配套 保险金和安置金的筹措与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体制不顺,政、企、事合一,缺乏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 失业下岗人员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度大 对减少和消除下岗职工过激行为缺乏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和应急措施。,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它们一并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使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三、失业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有关对策,把化解企业冗员作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应有利于向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过渡 失业保险作为短期支付类项目,实行现收现付、略有节余的筹资原则 根据失业保险的主要环节与其前导环节,后续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从员工剥离下岗到其再就业这一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衔接配套 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