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861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中语文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4 课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题解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 ,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 ,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2、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目标锁定】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病” “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目标达成】 一、语基梳理 1字音字形 雍( ) 皋陶( ) 譬( ) 弘毅( ) 枉( ) 2通假举要 举直错诸枉:_乡也吾

3、见于夫子而问知:_知者利仁:_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天下归仁焉:_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使民如承大祭:_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尧舜其犹病诸:_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 (2)一词多义 归Error!事Error! 举Error! (3)词类活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不仁者远矣:_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不可以长处乐:_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尧舜其犹病诸:_ (4)古今异义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古义:_今义:_ 4特殊句式(1)_ 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_ 富哉言乎!(3)_ 何谓也?何如?可谓仁乎?(4)_舜有天下,选于众(5)_不仁者远矣

4、。5文笔精华(1)成语积累克己复礼: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任重道远:_死而后已:_(2)名言名句己所不欲,_。士不可以不弘毅,_。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不患人之不己知,_。二、文本探究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 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 ,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 ,有“爱人”是“仁” , 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 ,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 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 想体系的核心。 2句段赏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赏析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仁” 。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礼为仁” ,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与外,心行相发,内外如一,同样亦为“仁”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赏析 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由己度人的思想。孔子主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3精读深思 (1)关于什么是“仁” ,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 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答:_ (2)在选文 13 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

6、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体现了孔 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答:_ (3)孔子“仁”的思想给了我们哪些生活的启示?答:_ 三、文白对译1.颜渊问 仁。 子曰:“克 己 复 礼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 为 仁。一日克 己复礼, 天下 归 仁焉。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为 仁由 己,而由人 乎哉?”要做到仁的是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曰:“请问 其 目 。” 子曰:“非 礼 勿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详情。”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 视,非 礼 勿 听,非 礼 勿言,非 礼 勿动。”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

7、的不做。” 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 语矣。”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论语颜渊)2.仲弓 问 仁。 子曰:“出门 如 见 大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 宾 ,使民如 承 大祭 。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严肃。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在邦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 无怨 ,在 家 无怨 。”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曰:“雍虽不 敏, 请 事斯 语矣。”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论语颜渊)3.樊迟 问 仁。 子曰:“爱人。”樊迟

8、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问 知 。 子曰:“知 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未达 。 子曰:“举 直 错 诸 枉 ,樊迟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 能使 枉 者 直。”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 ,见 子夏,曰:“乡 也 吾 见 于夫子而问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 知,子曰:举 直 错 诸枉 ,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 能使枉者 直,何 谓 也?”子夏曰:“富 哉 言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 乎!舜 有天下, 选于 众 , 举皋陶 ,不仁深刻

9、呀!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者 远矣。汤 有 天下, 选 于 众,举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挑选人才,任(论语颜渊)伊尹 ,不 仁 者 远矣。” 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被疏远了。”4.子贡 问曰:“有 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贡向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呢?” 子 曰:“其 恕乎! 己所不欲 ,勿 施于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论语卫灵公)人。” 给别人。”5.子贡曰:“如 有 博 施 于民 而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 能 济众 ,何 如? 可 谓仁 乎?” 子曰:“何事于

10、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 仁,必也 圣乎!尧 舜 其犹病 诸 !夫仁,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 仁者, 己欲 立 而立 人, 己欲达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通达,也要使 而达人。能近取 譬 ,可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论语雍也)谓 仁之方 也已。”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6.子曰:“仁 远乎哉? 我欲 仁 , 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论语述而)斯仁 至矣!” 境界就到了!”7.曾子曰:“士 不可以不弘毅 , 任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 重而 道 远。 仁以为 己当的责任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 任,不亦 重 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论语泰伯)8.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