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6373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0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三政治考点突破: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向一 探究世界的本质哲学的物质概念 1.(2012 年浙江文综,27,4 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 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 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B.C.D. 解析:A 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防灾减灾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故排除。 防灾减灾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排除。地理环境属于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故正确。任 何现象背后都有其固有规律,故正

2、确。 2.(2011 年江苏政治,24,2 分)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 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D 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A 强调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而此题主要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 性不会因人意识的改变而改变,故排除 A,答案为 D。此题没有涉及自然界存在的早晚,排除 B。此题强调自 然界的客观性,故排除 C。 3.(2010 年海南政治,18,4 分)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

3、“一切事物都 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B. C.D.解析:A 此题考查物质及其表现形式。材料体现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物质是抽象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具体的。物质具有普遍性,物质具体形态具有特殊性,故排除。哲学的运动概念1.(2012 年江苏政治,27,2 分)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

4、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 “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 故选 B。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C 不选。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 不选。 2.(2011 年浙江文综,27,4 分)每天都会有新的盐

5、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 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B. C.D.解析:B 此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从题干关键信息“互相抵消” “保持稳定”,可知题干中并没有涉 及新事物的产生,所以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无关。在互相抵消与保持稳定中,海水的性 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状态基本不变,可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故正确。通过海水里面盐分的不断变化,可 见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故正确。 3.(2010 年江苏政治,27,2 分)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A 此题考查运动的特点。变化不等于发展,B 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 错误;D 与题意无关。 4.(2009 年江苏政治,26,2 分)“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C 此题考查物质的运动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排除 A。客观实在

7、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 D。通过人与自然的变化,可见物质世界的运动属性,故答案为 C。 变式 4-1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推动 2013 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稳中求 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体现了(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运动离不开物质 C.静止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D.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D 此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经济求稳突出对当前经济现状的把握,体现了相对静止。 “求进” 体现了政策要根据变化的实际而不断变化,体现了绝对运动,故答案为 D。A 反映片面,B 材料无体现。静止

8、是暂时的,排除 C。 变式 4-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下面选项中与这句话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飞矢不动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解析:C 此题考查绝对运动。材料体现了绝对运动。A 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凸显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 体现相对静止。C 体现绝对运动。D 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运动的规律1.(2012 年安徽文综,10,4 分)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

9、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解析:D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人生观、对立统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解 析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 项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B 项体现了对立统 一的观点,C 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 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 2.(2011 年重庆文综,29,4 分)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 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 取应对时间。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10、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解析:A 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人们掌握了地震波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发出预警,A 项符合题意。 成功的地震预警源于对地震活动的正确认识,不是对因果联系的推测,不选 B 项。地震预警是一种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C 项错误。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D 项不符合题意,不选。 3.(2009 年江苏政治,31,2 分)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

11、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解析:D 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材料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故 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 然界的变化,只强调人的活动,排除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造,排除 B。此题强调改造世界的活动,排 除 C。 4.(2010 年新课标全国文综,39(1),12 分,节选)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 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 “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

12、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 业大国;90 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 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 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 (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 要评析。 解析:此问考查对规律内涵和规律客观性的理解。经济不景气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可见这一推动 立足物质决定意识,有其合理性。但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不能 把简单的

13、经验归结为规律,所以此推断有其不合理性,是不严谨的。答案:(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哲学的物质概念1.(2013 洛阳一中质检)2013 年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强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这一决定( ) A.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B.尊重了世界的物质性 C.把握了人类社会的主观联系 D.是创造规律,改变现实的做法解析:B 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

14、。物质决定意识,排除 A。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排除 C。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排除 D。 “美丽中国建设”承认和尊重了世界的物质性。2.(2012 南京二模)漫画报复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自然界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界为前提人可以改变自然,也可以创造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A.B. C.D. 解析:A 此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自然,排除。自然界早于人类社会而存在,排除。漫画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 3.(2011 福州三中月考)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 是( )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15、物质的唯一特性 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 A.B. C. D.解析:D 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其基本概念也是对相应客观事物共性的概括和总结,选,排除;与意识相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符合题意;物质的固有属性很多,客观实在性是其一,正确。哲学的运动概念4.(2013 温州十校联考)近些年来,世界华人青少年经常举办中国民间艺术、礼仪、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等活动。他们深情地说,世界华人无论身处何地,身陷何境,心中的“根”始终不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的变化 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16、止的统一 A.B.C.D. 解析:C 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静止是有条件的,排除。 “根” 不变体现相对静止,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变化体现了运动。 5.(2012 汕头模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 哲学上看,词中的边塞风景描述了( ) A.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A 此题考查物质的运动。材料描述了边关的风景变化,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故 A 项正确。B、C、D 三 项材料都无体现。 6.(2011 淮南一模)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