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2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19546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讲义2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伤寒论讲义2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伤寒论讲义2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伤寒论讲义2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伤寒论讲义2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讲义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讲义2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七章,第七章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二节 厥阴病提纲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词解 气上撞心:撞zhung),击也,“心”不是指心脏,而是部位概念,指心胸部。“气上撞心”是指病人自觉胃脘部有一股气体向上冲逆。 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热,伴有灼热感。,提要 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 厥阴之为病为厥阴病形成初期阶段。 心中疼热火热内扰,气机不利而见疼热。 上述之证,均属上热之故。 饥而不能食由于肝火犯胃,胃热则饥,但脾虚不运, 故不能食。 食则吐蚘脾虚寒,上热下寒,相互格拒,故食入即吐。如果肠中有蛔虫,因下寒蛔虫上而随吐而出。

2、 下之利不止如果因上热而用苦寒攻下,则上热不去,下寒更重,故下利不止。,主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能食,食则吐蚘。 病因病机:上有热,下有寒。,第二节 厥证辨治 1.乌梅丸证(蛔厥)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乾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3、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词解 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蚘厥:蚘(hu)是蛔字的古字,蚘厥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脏寒:指脾虚,实际上是肠中虚寒。 须臾:指短时间内。,提要辨脏厥和蚘厥,以及蚘厥的治疗。 释义 分条分二段解释。 第一段:从“伤寒,脉微而厥”至“非蚘厥也”。论述脏厥的主要表现。 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阳气虚衰,不能鼓动血脉,则脉微,阳虚阴盛,不能外温,则肢厥肤冷。 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真阳将绝,脏气衰败,不能充养精神之故。症情十分险要,预后不

4、良。总之上述症状,由阳气虚衰,阴寒盛,真阳将绝所致。故言“脏厥”。此与蚘虫窜扰的蚘厥不同。,第二段:从“蚘厥者”至“又主久利”。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蚘厥不同于脏厥是因上热下寒,蚘虫上窜,故胃气上逆而吐蚘。 蚘厥的证候表现如下: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静与心烦相间出现之意。蚘虫有喜温避寒的习性,若素有蚘虫,复有脏寒,故蚘虫不安其处,而上窜内扰则烦,虫静则病人静。所以静与烦相间出现。由于蚘厥虫内扰上窜,气机阻,所以烦是当有腹痛剧烈,伴有呕吐等症状。 得食而呕,以烦,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得食后蚘虫因闻饮食香味争食而内动,因而患者又烦。因胃热肠寒,蚘虫内动上窜时

5、,胃气失降而上逆,所以出现吐蚘的现象。,蚘厥者,乌梅丸主之蚘厥,因蚘虫扰于内,气机被阻,阴阳气不能顺接,所当有四肢厥逆的症状。蚘厥当用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的方法,用乌梅丸治疗。 又主久利以方测证,久利当属寒热错杂所致的久利。 主证:(四肢厥冷)吐蛔,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烦时则腹痛剧,伴有呕吐)(338) 病因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上窜。 治 则:寒热并用,安蛔止痛。 处方:乌梅丸。 方歌: 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 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方义: 乌梅酸敛,并醋渍以增酸性,为安蛔止痛之要药。 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味辛以伏蛔,性温以祛寒。 黄连、黄

6、柏用苦寒以下蛔,用寒性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 本方寒温并用,具辛开苦降之意,故可治寒热错杂的久利。,现代临床应用 符合本方的证候及病机,可用于以下疾病。 心脏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态窦房结综合证(sick sinus syndrome),无脉证等 消化系统:慢性胃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胆结石、胆道蛔虫、肠道滴虫(trichomoniasis),肠梗塞等。 神经精神系统:癫痫、精神分裂证、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 妇科:盆腔炎、性交时阴部疼痛、阴道滴虫等。 五官科:慢性角膜炎、复发性口腔炎,慢性咽炎

7、等 泌尿生殖系统: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等。 其他:嗜酸细胞增多性哮喘,顽固性荨麻疹等。,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证)(351、352) 原文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提要 论血虚寒厥的证治。,释义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手足厥寒即是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与脉微欲绝不同。脉微欲绝,是阳气衰,鼓动血脉无力之故。而脉细欲绝是血虚脉道失于充盈,所以脉搏纤细如丝,按之欲断绝。脉细欲绝与“手足厥寒”并见,是因平素血虚感受寒邪,寒凝经脉,阴阴

8、气不相顺接所致。其治当用当归四逆汤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证 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病因病机:平素血虚又感寒邪,寒凝经脉,阴阳气不相顺接。 治则: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药:当归四逆汤 方义: 当归、芍药养血活血。 桂枝、细辛、通草温经散寒通脉。 大枣、甘草补中气而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养血补虚,温阳散寒,通脉回厥。 方歌: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 现代临床应用 符合本方的证候及病机,可用于以下疾病。 循环系统: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心衰、雷诺氏病等。,消化系统:霉菌性肠炎(mycoticenteritis),肝硬化腹水,

9、胃痉挛、慢性肝炎等 神经精神系统:癫痫、肥大性脊柱炎、肩关节炎、急性感染性泛发性神经炎。 男科:前列腺肥大、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非特异性副睾丸炎。 妇科:慢性盆腔炎,闭经、月经痛、经期水肿等。 小儿科:新儿硬皮肿。 (尚炽昌经方配伍用药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9),原文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提要 论血虚寒厥兼里寒的证治。 释义,本条承接上条而来论,所以用“若”字。 若

10、其内有久寒者本条承接上条,论述了血虚寒厥,兼有内有久寒的病证。以方测证“内”指内脏而言,包括肝或脾胃等脏器。“久寒”是指肝或胃中久有寒,或下焦久有虚寒等,所以当出现脘腹疼痛,或少腹冷痛,呕吐等证。 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由于本证在血虚寒凝经脉所致的四肢厥冷的基础上兼有内脏久有寒,故用当归四逆散加用吴茱萸、生姜兼施温中祛寒,理气降浊之法。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证 主证:当归四逆汤证兼久寒(当有脘腹疼痛、或少腹冷痛,呕吐等)者。,病因病机:同上病机兼内脏久有寒。 方义: 当归四逆散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吴茱萸、生姜温中祛寒,理气降浊。 方歌:见当归四逆散。 现代临床应用 符合本方证候及病机,可用于

11、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前壁或间壁的心肌梗塞、肢端静脉痉挛,红斑性肢痛,皮脂硬化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尚炽昌经方配伍用药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9),提要论霍乱的主要证候。 释义 “霍”是迅速,急骤之意,“乱”是变乱之意。是指以吐利为主,暴然而作,以致使人瞬间霍然撩乱,故名“霍乱”。它包括了多种急性胃肠疾病。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霍乱”,概念不同,但对其治疗仍有参考意义。,第八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霍乱病概论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内经五乱篇说:“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于肠则为霍乱”。

12、此说明霍乱是由于胃肠功能紊乱,清气不升则泻,浊气不降则吐,清浊相干,升降失常,故作吐利。,提要 论霍乱的证候,并指出了与伤寒的鉴别。 释义 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霍乱亦由外感邪气而发病,所以病初可有表证。其特点为表里同时受邪而发病,所以表证和里证同时出现 病人发热、头痛、身疼、恶寒是因邪气侵于表,正邪相争,经脉不利所致。,原文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3),吐利,是邪气入里,肠胃气不和,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升降失常,故作吐利。结合下句“霍乱自吐下”可知霍乱的吐下与表证,多无先后,以吐利证为

13、主。 如果是太阳伤寒兼吐利证(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证),则邪气传里,导致里气不和,脾胃升降失职时方可出现吐利。所以其特点为先有表证后有吐利,但以表证为主,吐利次之。 霍乱自吐下。又止,复更发热也此句为仲景的自注句。“自吐下”说明其吐利,从内而发,不是由表邪影响所致,是从内而外发,以致表里不和,吐利寒热并见。其吐利止后,仍发热是反映里气和,而表证未解,霍乱病的表里证是无因果关系,,所以表证消失,而吐利不一定因而止,而吐利止,不一定表证解。若太阳伤寒吐利证,则表邪解而吐利止,吐利止则说明表解病愈。,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八章,二、霍乱辨治 (一) 五苓散与理中丸证(386)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

14、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 乾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之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

15、两半;,寒者,乾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用汤後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词解 热多:即发热明显,与下文“寒多”相比较而言,并非后世所说的热霍乱。 脐上筑: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捣捶。筑,捣击。“说问木部”:“筑,捣也”。 食顷:即一食顷。参见233条。 提要 论霍乱两种不同证型及其治疗。,释义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一一首言霍乱,当有吐利证,又兼有头痛,发热,身疼痛等霍乱的表证,知表里同病无疑。 热多欲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一一从“热多欲饮水”,又言“五苓散主之”看,其“热多”是与寒多相对而言,是指表邪未解,而里寒较轻。所以在外表之邪未解,里有寒湿侵渍于胃,

16、则脾胃被水湿所困,而致气化不利,升降失常,津液不能上承,而见渴欲饮水。既然寒湿困脾,则三焦膀胱气化不利,故当有小便不利等证。所以用五苓散外解表邪,里以健脾和胃,通阳化气行水,则表里之邪均可去。,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一一“寒多不用水”与“热多欲饮水”相对而言。是指表证相对较轻,而里寒较重。此因寒湿内阻较重之故,清气不升,浊气上逆,故患者不欲饮水。又以用“理中汤主之”看当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证。既然里虚寒为重且急,故用理中汤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霍乱病五苓散证 主证:(吐利较轻)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小便不利)。 病因病机:外邪同时侵及表里,表里同病,以表证为重,里寒湿证较轻。 治法:解表散寒,健脾通阳,化气行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