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166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一、整体把握 1应如何正确鉴赏本文深刻的内涵? 点读 鉴赏本文应从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 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 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 “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再说为使 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沦为“衰亡民族” ,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 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

2、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 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国民的灵魂,唤醒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也就是思路 在前两节为什么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 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 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 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对于中间状 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

3、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 哀” 。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 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 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 到遇害细节。进一步探究第 35 节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 3 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去 请愿是很自然的。第 4 节中提到的所谓的“受人利用” ,就不值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 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

4、着,态度 很温和” ,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 ,不但不 值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 5 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 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 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 冷静地总结血 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5、。他在 1926 年就提出“血战”的思想,即暴力革命的 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想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 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 ,这跟第 3、5 节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二、细部探微 2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 三月二十五日”? 点拨 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 “中华民国”应 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人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

6、府”门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 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 人而已。 3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点拨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 “微笑” “和蔼” ,侧面表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 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 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 “受人利用” ,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 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 情景也历历在目。

7、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程君的话, 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4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但为什么又说“我说不出话”呢? 点拨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他自 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 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 ,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自然有 “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但因为“三一八”事件的发生出人意料,他为刘和珍等人惨遭 虐杀感到悲

8、痛欲绝, “出离愤怒” ;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 语言来分辨是非曲直的,所以“无话可说” 。 “无话可说”正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 的愤怒控诉。 5理触本文重点句子的内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试鉴赏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含 意。 (1)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 福者? 点拨 “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 ,正眼看,不回避。 “哀 痛者” “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和 “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 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

9、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 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 (2)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 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 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 和。 点拨 写刘和珍的微笑意在强调她的善良可爱,以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 下劣。这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出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 执政府的野蛮暴行。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10、, 就在沉默中灭亡。 点拨 根据上文,沉默的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 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 举两个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点拨 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 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点拨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

11、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殒 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 更加奋勇前进。总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影响,具有激励革命者奋 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6刘和珍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楚,根据具体内容概括刘和珍的形象。 点拨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具 体的事件中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 “生活艰难”说明她“预 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能够不为反抗” 。不屈于势力,反抗校长富有 斗争精神。女师

12、大复校,她“虑及”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 富有责任感。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 爱国的热血青年。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 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 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二、写作特色 1多种表述,融为一体。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 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 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

13、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 高度的说服力。 2运用警句,加深内涵。 例如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一句话,启示 人们要不畏艰险,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敢战斗。又如,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 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生动贴切地化抽象为具体,指出徒手请愿只能招致无谓的牺牲。告 诫人们一定要以暴力革命来代替请愿这一类的斗争方式。这里寄寓了鲁迅沉痛的珍惜之 情和谆谆教诲之意。警策的语言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含蓄性,意味深长,加深了人们 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 充沛。

14、 三、结构图解有价值毅然预定莽原默然忧虑母校欣然前往请愿记念刘和珍君不幸中弹,未便死同伴救助,也中弹 棍棒猛击,终牺牲被毁灭(45 分钟,90 分)一、基础知识(12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寥落(lio) 黯然(n) 攒射(cun) 喋血(di) B浸渍(z) 噩耗() 不惮(dn) 立仆(p) C菲薄(fi) 踌躇(chu ch) 血痕(hn) 赁屋(ln) D长歌当哭(dn) 殒身不恤(x) 桀骜(o) 尸骸(hi) 答案 B 解析 A 项“寥”读“lio” ;C 项“赁”读“ln” ;D 项“骜”读“o” 。2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最恰

15、当的一组是( )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我已经出离_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以我的最大_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_。A悲愤 愤恨 悲痛 哀痛 痛苦 B悲哀 愤恨 悲凉 痛苦 苦痛 C悲哀 愤怒 悲凉 哀痛 苦痛 D悲愤 愤怒 悲痛 苦痛 痛苦 答案 C 解析 从课文中的语意和情感角度体会区别可知。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 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 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

16、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文天祥就义虽已 7 个世纪有余,但他为 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2008 年的一场 8.0 级的强烈地震以挟山超海之势突袭四川汶川。 答案 C 解析 C 项“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A项“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 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D 项“挟山超海”指挟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难以做到的事。与句意不符。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