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18991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教育系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育系统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考,北师大 李季 2012-3,一、廉政风险防控相关理论引入,(一)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释义 一般来讲,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是否发生及其对社会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可能性,是不幸事故发生的客观不确定性。,与风险有关的问题,风险与不确定性 风险总是在这样一些场合,即未来将要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风险不确定。 从不确定性角度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时期内,某一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的来源分别涉及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它们贯穿了风险

2、管理的始终。,风险与不确定性,不确定与确定是特定时间下的概念。 “确定”:一种没有怀疑的状态”, “不确定”:“怀疑自己对当前行为所造成的将来结果的预测能力”。因此,它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人们的认识之间的一种差距,反映了人们由于难以预测未来活动和事件的后果而产生的怀疑态度。,风险与不确定性,不确定的情况有: 一项活动虽然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人们由于无法掌握活动的全部信息,所以事先不能确切预知最终会产生哪一种结果,但可以知道哪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人们可能连这些概率都不能估计出来,甚至未来会出现哪种结果都不知道。其结果的不确定程度 和这项活动本身的性质有关 是和人们对这项活动

3、的认识有关。,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主要来源: 与客观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有关的客观的不确定 由于所选择的为了准确反映系统真实物理行为的模拟模型只是原型的一个,造成了模型的不确定 不能精确量化模型输入参数而导致的参数的不确定 数据的不确定,包括测量误差、数据的不一致性和不均匀性、数据处理和转换误差、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数据样本缺乏足够的代表性等,风险与不确定性,第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准确估计出来其大小,风险本身是“唯一”的,它的大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是唯一的,至于在每一个人心理上的反映可能各不一样,那只能解释为个人认识风险的能力或手段不一,并不是风险不唯一。第二,

4、风险与损失是相关的。只有当未来可能发生损失时,才可以称为风险,如果未来的所有结果中不包括损失,谈论风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里是指将一项活动或一个事件可能导致的未来所有的结果都列出来时,其中包括某种损失。 第三,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其不确定包括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发生的空间不确定。对于某一事件或某一状态的未来结果,如果能够万无一失地预测到损失的发生以及多大程度的损失发生,就不存在风险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不确定程度由高到低 第3级未来的结果与发生的概率均无法确定(早期的太空探险) 第2级知道未来会有哪些结果,但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无法客观确定 (主观不确定无足够的信息、数据判断)

5、 第1级未来有多种结果,每一种结果及其概率可知(客观不确定如投币) 无(即完全确定)结果可以精确预测(风险与不确定性趋于零)风险中的不确定指的是第1级和第2级的不确定。,构成风险的主要要素,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影响损失的严重程度的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潜在条件,一般又称为风险条件。 从形态上 风险因素可以分为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属于有形的情况或状态,如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故障; 人的因素指道德、心理情况和状态,如欺骗、疏忽、违纪等。 从性质上 风险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如火灾、地震等;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等。,构成风险的主要要素,2.风险事件

6、 风险事件是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风险损失的原因,也是风险损失产生的媒介物。换言之,风险事件是指风险的可能变成了现实,以致引起损失的后果。如火灾、水灾、地震、爆炸、碰撞等均是典型的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与风险因素是不同的,之所以要严格区分风险事件与风险因素,是因为两者在风险损失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先后的逻辑关系。,构成风险的主要要素,3.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利益的减少,这种减少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一般而言,风险和损失构成一对因果关系,风险为因,损失为果。但是,风险并不是损失的同义词。风险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损失是指实际上发生的财产、

7、物资等的消耗或损耗。风险只有转化为现实,才能造成损失,但它本身并不是损失。,风险的特征,、风险的客观性风险无处不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损失的产生。 风险的发生,无论其范围、程度、频率还是形式,时间等都可能表现各异,但它总是会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事件 风险的存在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人们通过收集资料,长期无数次的观察分析,就可能发现各种风险遵循的运动轨迹和运动规律。人们要掌握了这些运动的规律,就能克服其带来的损害。,风险的特征,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由于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和对客观

8、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使得人们主观上对风险的认识与风险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了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及所带来损失的后果往往是以偶然和不确定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完全是一种偶然、杂乱无章的运动轨迹,观察、记录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风险及损害程度如何非常困难。如,地震、核事故,完全是一种偶然的风险事件。,风险的特征,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的存在是风险发生的前提条件。有由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推论出在一定条件下,风险是可变性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从而抵抗各种风险事故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对于某些风险,由于其存在和发生的规律已

9、为人们完全把握或部分把握,人们预测风险的能力增强并能采取种种手段控制和消除风险的存在,从而消除或减少了风险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忧虑。,风险的特征,、风险的可以识别性及可控性 风险是可以识别的, 也是可以控制的。 所谓识别,是指可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通过有关方法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造成的不利影响(费用、损失与损害)的程度 所谓控制,是指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来回避风险,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方法。,廉政风险,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因职务而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风险发生之前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发生之后的风险处

10、置。 风险管理的手段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和分析,进而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定义 作为专门的科学管理技术,是指对组织机构运行中所面临的内部的、外部的可能危害组织机构利益的各种风险或不确定性,通过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与衡量,制定并执行相应的防范措施,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组织机构的总目标。,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特征 它是整合性的管理方法与过程,是融合各类学科的管理方法 它是全方位的。它的管理面向不仅限于风险工程(或风险实质)

11、与风险财务,也包括风险人文 不同的管理哲学思维造成风险的不同解读,进一步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方法。 它适用任何的决策位阶,包括个人、家庭、公司、社会团体、政府与国际组织等以及总体社会。,(二)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质量管理,是由计划(Plan)、执行(Do)、考核(Check)、修正(Action)等具体阶段不断循环所组成,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因它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为“戴明环”,它其中每一个循环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1)大环套小环 (2)不断上升的循环,(三)控制的理论,防控释义

12、防范防备;戒备。 堤坝和模子。比喻约束物。 防备;戒备。范:限制。 预防入侵之敌,对将要发生的不良结果,要有所防备(预防)控制从一般意义上说,指控制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三)控制的理论,管理学意义上的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下属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测量、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在管理中构成控制活动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 要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没有目的或目标就无所谓控制; 受控客体必须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如果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结果是惟一的、确定的,就谈不上控制; 控制主体可以在被控客体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中通过一定

13、的手段进行选择,如果这种选择不成立,控制也就无法实现。,(三)控制的理论,三个前提条件 计划前提: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将实际工作的进展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控制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计划。计划不仅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后续的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问题,还要考虑后续控制工作的需要。计划越明确,全面,完整,控制越容易,效果越好。 组织结构前提: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即控制机构。在开展控制工作之前应明确界定负责评价和纠正偏差工作的机构,岗位和个人。这样不仅明确职责也清楚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信

14、息沟通网络前提: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控制工作本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者需要不断收集相关信息,以促使判断实际工作的进展。,(三)控制的理论,控制的类型及侧重点 前馈控制:也称事前控制或预先控制:实际工作开始之前,通过最新信息或经验教训,预测,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可防患于未然,对事不对人。是在问题发生前作出预测,防止问题在随后的转换中出现。预先控制集中注意进入组织的各种资源或工作的投入。 预先控制的侧重点在于预先防范。 过程控制:也称事中控制、现场控制或同步控制。是在系统进行到转换过程中,即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过程中,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纠正

15、措施。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亲临现场,所实施的控制。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 过程控制的侧重点在于及时了解情况并予以指导。 事后控制:是常见的控制类型。当系统最后阶段输出产品或服务时,来自系统内部对产生结果的总结和系统外部顾客与市场的反应,都是在计划完成后进行的总结和评定,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但可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以及系统持续的运作提供借鉴。更好的把握规律,员工考核。 事后控制的侧重点在于矫正偏差。,传统的控制过程,限定子系统的范围 一项正规的控制模型可能是为某一个职工、某一个部门或者整个组织建立的,而控制本身可能是针对专门的投入、生产过程或者产出。 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 在控制过程

16、中必须识别所要获得的信息的种类。若要建立正式控制过程,需要较早地确定以下的内容: 能够被测量的特性是什么? 获得与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每个特性信息的成本如何? 是否每个特性的变化都影响子系统达成目标? 建立标准 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标准来自于组织目标,而不等于组织的目标。控制的标准有成本、利润、工时、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等。 收集数据 获得数据是为了获得每个预定特性的度量情况。 衡量绩效 找出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之间的偏差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来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 诊断与更正 包括估价偏差的类型和数量并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偏差较大又影响到目标时,采取行动。,控制的原则,反映计划要求原则 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计划,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是能反映这样的计划,则控制工作也就越有效。确定什么标准,控制哪些关键点和重要参数,收集什么信息,采用何种方法评定成效以及由谁来控制和采取纠正措施等,都必须按不同计划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来设计。北京市开展此项工作的计划是: 2008年底,基本完成区县、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分类试点,积累经验 2010年底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各部门、单位、领域的防范管理网络等配套体系 2012年底,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