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18816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复习,桃花源记陶渊明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核舟记魏学洢 大道之行也礼记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桃花源记,.了解陶渊明(朝代,自号,风格,作品等。) .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释),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如鲜美、妻子、绝境、无论、开朗、交通、不足等)和词类活用现象(如渔人甚异之)翻译全文。 .主题: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政治理想。,全文以武陵人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2、;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这种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是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2); (3)。(3分),答案: 9.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

3、花源的)这番经历。 10.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

4、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答案:8B解析:悉:全,都。 9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5、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6、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答案:9.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10.B(交通:互相通达)(2分) 11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12(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22陋室铭,.“铭”,文体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7、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背诵并默写全诗。 注意:)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的一句是? )写交往人物不凡的一句是?,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这劳形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2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2分)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

8、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

9、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案:9.(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10.(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11.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2. 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

10、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22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理解文章主旨;结合莲(君子)、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背诵并默写。注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体态香气: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清高风度: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侮,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出淤泥而不染( ) 1

11、6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7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1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表达_; 韩愈在马说中借_表达_; 周教颐借“莲”表达_。,15(3分)多立却,但是 16(3分)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7(2分)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18(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23

12、核舟记,.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按空间顺序介绍 .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nB手卷junC不属shD矫jio首昂视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

13、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 ,以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 .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4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文中重点字词解释,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子翻译。 .文章结构内容: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大同”社会的总体特征。 .中国近代史上为“大同”社会做出贡献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有哪些?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1、填空 大道之行也选自 ,它是_家的经典之一,与 、 、 、 被合称为“五经”。 2、按课文原句填空 故人不独亲其亲,_,使老有所终,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不必为己。 3、解释 亲:_ _ 子:_ _ 、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