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16947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涿鹿中学学高二语文月月考试题讲解(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涿鹿中学河北省涿鹿中学 2015-20162015-2016 学年高二语文学年高二语文 6 6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班级类型:所有;考试时间:班级类型:所有;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总分分钟;总分 150150 分分命题人:命题人:_ _ 审核人:审核人:_ _ _ _ 中心教研组长:中心教研组长:_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第 I 卷(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 II 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

3、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这幅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后来,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

4、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

5、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

6、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

7、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B.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C.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出现了各式香炉,有些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可见,在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B.博山炉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炉盖形状似海上仙山,故由此得名。C.香

8、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种造型还可以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 “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动物造型的香炉。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当时提倡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但因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气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很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9、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烧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6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

10、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11、。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4对下列

12、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13、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10 分)(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 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南征 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 分)(三)(三)10.10.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

15、中的空缺部分。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6 分)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2)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 ,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三、小说阅读(略)三、小说阅读(略)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25 分)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狂侠马云狂侠马云一张棱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 CEO。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 13 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我自己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