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699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第第 2 2 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重点难点1.解题、 、积累字词及本文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方 法诵读和讨论内容部分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 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 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 ,在典型的事例面 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事例的叙述要简

2、明扼要。 、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 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 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要简洁,不宜过多。 、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 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

3、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 自己创设的情境等。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 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 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 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一)翻译课文 第三段: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师 或学生课 堂随笔、 后记等。2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4、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 憾,王道之始也。第四段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五段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二)理清脉络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1、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2、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2)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

6、社会现 实? 答案:(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一)课内检测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胜:数罟:2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丧:(提示:为动用法)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之:始:名词,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之以桑:(句式)衣:读音( )_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庠序: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7、有也。然而:未之有也:(句式)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非我也,岁也:(句式)斯: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912 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

8、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 至焉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不同 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相同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12下列分

9、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 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 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三)背诵并默写课文(四)课外拓展5阅读下文完成 1315 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u 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 曰: “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

10、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 (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 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 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方: (2)诸 : (3)犹: (4)之:(5)如: (6)宜 :14 (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5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参考答案:二、研究部分 (一)翻译课文 “不耽误农业

11、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 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 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 满,这是王道的开端。6“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 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 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 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 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 到了这

12、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二)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 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应用部分 1(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例证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 (1)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对比 (2)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实? 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

13、阶级对立的现实。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 活。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四、巩固部分(一)课内检测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胜:shng,尽。(必修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数罟:数,c,密,与“疏”相对;罟,g,从网,古声。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

14、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衣:y,名词活用作动词,穿。7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蓄养。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宾语提前的标志。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非

15、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二)文本精品 9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 【答案】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 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 项没 有活用现象。) 12 【答案】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四)课外拓展 13 (1)方,见方 (2)诸 相当于“之乎” (3)犹 犹还 (4)之 它,指文王之囿(5)如 如同 (6)宜 合适、适宜14 (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 观点。 “文王之囿” “方七十里” , “民以为小” ;“寡人之囿” “方四十里” , “民以为 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 ,后者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