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5833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部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東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九十三學年度九十三學年度 文學導論文學導論第二講:作品與普遍世界第二講:作品與普遍世界授課教師:許又方教授授課教師:許又方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共同科共同科1第二講:作品與普遍世界第二講:作品與普遍世界接續上一講,此處我們將討論文學作者如何變造平常語言,使之藝術化為文學語言 。前已言及,文學語言與尋常慣用的一般語言在形式上最大的差別,就是文學語言經常改變一般語言的慣性,以造成陌生化效果,凸出意象。而一般常見的陌生化手法是變造句子的組成文法,如杜甫詩: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初看實不易理解其意,仔細品量才發現杜甫使用

2、了倒裝的句法,原句應為鸚鵡啄香稻餘粒或鸚鵡啄香稻粒餘 。以及鳳凰棲碧梧老枝或鳳凰棲老碧梧枝或老鳳凰棲碧梧枝 。二句尋常的詩,因為杜甫將之倒裝後,卻引起了讀者理解上的隔 ,造成多意的可能,令詩的意指更形多元而充實,顯得張力無窮,增加不少閱讀的趣味。本來文學語言的特質就是引發讀者想像,使得一般習慣的理解方式受到阻隔,以增加思索的樂趣。這種方式如同看 ,一眼看盡便顯得毫無刺激可言, 霧裏看花才能增加觀看時的好奇與美感,畢竟欲蓋才能彌彰 。但隔必須能留下可供理會的線索,一如欲人窺視必須留點縫隙般,否則隔得太過,失去理會的可能,根本無法引起閱讀的樂趣。類似倒裝的句法如王維詩積雨輞川莊作:漠漠水田飛白鷺,

3、陰陰夏木囀黃鸝。 本應作白鷺飛 、 黃鸝囀 ,卻明顯倒裝了句法,亦是為了突出文學的意象。因為若作白鷺飛 、 黃鸝囀 ,則明顯飛是指白鷺 , 囀則是指黃鸝 ;但倒裝成飛白鷺 、 囀黃鸝 ,則令人讀來有水田跟著白鷺飛躍的感覺,而夏木也彷彿與黃鸝合唱了新曲般,讓詩境充滿更靈動的氣息,將想像空間推擴得更大。倒裝之外,常見變造句子的方式是故意略去應有的連接詞或介係詞。如唐人2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只並列了六個詞 ,表示六個意象 ,卻沒用任何連接詞或介詞、動詞、形容詞以說明這六種意象間的關係。這種手法類似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方式,讓意象並置,由讀者自行去聯想、意會,參與詩意的構設

4、。此時詩並不打算說什麼,而是靜靜地、沈默地展示自己,一如雕像般,沒有確切的意指,只是任憑觀者自行感悟。同樣的手法被應用在馬致遠的天淨沙: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詩由十一個場景(人在天涯亦為一景)拼湊而成,每一景物間並無任何必然的聯繫。這雖是詩,但具象化後實際上也是一幅畫,不同的是讀者可以任意在心中組合畫面構成的方式,相異的構圖將造成迥然的審美感受。此詩與溫詩最關鍵的差別在於,溫詩全然是客觀的感官所見,而馬詩則在最後一句加入顯然是帶主觀情感的成分:斷腸人 ,絕不指是一個真的腸子斷掉、裸露體外的可怖實景,而是形容一個傷心的人,一個流落異鄉、到

5、處漂泊的人。至此,前面並置的十種景象因此完全染上悲傷的色彩,增加了詩中悽愴的意象。同時,這十種景象全無聯繫的破碎感也與斷腸的斷裂意象密切結合,使得漂泊旅人的心碎更形淒楚,讓讀者更容易陷入詩的情境中。除了變造文法習慣,文學家也經常刻意把句子寫得冗贅不堪,以製造枯寂無聊的感受。如魯迅著名的散文詩秋夜:在我的後園,可以看到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朱自清評論云:這不是普通的敘說,句子的形式很特殊,給人一種幽默感。作者存心要表現某種特殊的情感。這兒開始就顯示出一個太平凡的境界,因為魯迅先生所見到的窗外,除掉兩株棗樹,便一無所見。更使人厭倦的是,人坐在屋裏,一抬頭望窗外,立刻映入眼簾

6、的東西,就只是兩株棗樹,愛看也是這些,不愛看也是這些,引起人膩煩的感覺。一種太平凡的境界,用不平凡的句式來顯示,是修辭上的技巧。 這是用拉長句子的手法造成語言的冗贅感,而且完全不符一般語言的表述方式。相類似的句子如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上下闋的中間二句重3複,顯得浪費筆墨,但亦是藉拉長句型來展現反複、無聊與無謂的心情。而末句卻道天涼好個秋 ,則偏離了前句的語言指義,造成期待的轉折。另外一種冗贅的表現方式,則不斷重複一個詞,這也是尋常語言極少有的狀況,如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所錄之圈兒詞:相思欲寄

7、無從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裏。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儂意。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整圈兒是團圓,破圈兒是別離。更有那,數不盡的相思。把一路圈兒圈到底。 本詞不斷重複圈兒一詞,以冗贅加強情感的迴旋反複。其它變造尋常語使之藝術化的手法相當多,不一一列舉。作品與普遍(世界)以上係討論作品特殊語言形式的表現這一環,這一節則將進入作品與普遍世界關係之探討,以尋求文學其它的特性。這一層關係有一個相當值得留意的重點,即:文學並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東西,她起源於自然,或說普遍世界。因此,文學實際上與人類所面對的一切息息相關,她並不是無聊者逃避世界、無病呻吟的產物。探討文學作品與世界間的關係,將無可

8、避免遭遇到幾個問題:第一,普遍世界的一切如何可能激發文學作品的產生?第二,作品如何重現世界?前一個問題間接暗示文學可能起源於自然,屬於形上理論的一環;第二個問題則觸及到文學重現世界的方式是否禁得起考驗,是否真實並且該得到尊重?因此,模仿與虛構成了這個思考層次最受矚目的重點。在西方,柏拉圖曾提出真實世界是模仿理型 (idea)而建立的觀點,由於藝術家及詩人的作品是模仿真實世界,因此相對於完美的理型來說,詩人是對模仿的再模仿,所以是距美善遙遠的,是騙子,應該被逐出理想國。稍後他的學生亞理斯多德在詩學 (Poetics)一書中為詩提出辯護,他認為,理型並非存4在自然世界之上,而是內化於自然諸事物,並

9、且真實存在,藝術品(詩)也是如此。因而每一種藝術,不論其構成方式為何,都具有自身的物態及本質。由於世界是變動的,因此是未完成而無法全然理解的,藝術家的工作便是取材於自然,並使它完成。準此看來,亞氏雖然也承認藝術模仿自然,但他的模仿並非如柏拉圖宣稱的鈔襲 ,而是一種再創作,並且具存在的真實性 (entelechy) 。這個模仿的爭辯在中國古代文學觀中似乎是不存在的,中國古人早已承認人類的一切文化與文明皆由自然啟發 ,不同的是,聖人將從自然所得到的啟發置於心中重新思考,於是發展出人文。此一思考模式兼具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特點,以致並無真實性的質疑。例如易傳曾經提到中國最早的符號八卦的起源:古者庖犧

10、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說明文字符號的誕生固然是為了人類活動的需要,但卻是從自然界模仿而來。唯值得注意的是, 易傳用作即創造來陳述伏犧的事業,並不質疑他的模仿。相同的, 禮記樂記中也提到音樂的起源: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將音樂視為自然相激盪而產生,等於也是接間說明人為的音樂是模仿自然而得。然而樂記這般陳述並不是輕視人為音樂,反而是提高了音樂在人類世界的地位。正因中國古人早已強調自然人文間的模仿

11、、再創造與相互協調,因此對於文學的表現便特別以能參合天地人文者為最佳,晉人摯虞在文章流別志論中就提到: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 文學成為自然與人文之間的溝通橋樑,深具哲學的特質,這一直是西方傳統所爭論的。因此,我們以為,文學並非模仿自然世界,而是再造它 、 美化它 ,這是亞里斯多德及中國古人所共通認識的。這個道理猶如攝影,雖然拍攝的是自然風光,但由於取鏡角度不同,光線考量不同,拍攝出來的結果已然不是原來風5景的樣貌,而是具有作者主觀意識的再造 。文學、藝術存在的價值之一,便是重新安排普遍世界的一切,使其更顯合理,或更美好。Oscar Wilde(1854

12、-1900)曾說:依我個人經驗,吾人對藝術研究愈深,對自然相對越不在乎。藝術讓我們明瞭自然是如此缺乏設計,她莫名地粗糙,也莫名地乏味,她肯定處在未完成的狀態。誠然,自然是非常良善的,但是,一如亞里斯多德所言,她並未完成。 (“The Decay of Lying” )依其言,我們很清楚可以確定,文學與藝術都是基於自然的一種改造,因而也就引發了虛構的爭辯。此處先談蘇東坡的一個故事。蘇氏曾經用硃砂畫竹子,旁人見了譏誚他說: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子?蘇回答:那麼一般人用黑墨畫竹,請問世上有黑色的竹子嗎?他在自己的一首詩中曾說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意思是說,如果用畫得像不像

13、來評論畫作的好壞,見識與兒童沒有兩樣。同樣的,寫作一首詩,不能只有字面上的意義,而是必須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其中最值得留意的是,藝術與文學都不能停留於表象呆板的呈現,而是必須寓涵豐富的想像力 ,因而它們經常是抽象的,或說是具言外之意、畫外之境的,所以便與現象界所見的真實有了分別,受到虛構的負面指控。然而,話說回來, 虛構卻是文學明確的特質之一。但是,我們必須特意強調的是, 虛構或許並不合於現象世界及科學要求的事實 ,但它卻是另一種合理的安排,另一種更趨完美的真實。且讓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文學另有其目的,它如何吸引我們接近它?一個言語枯燥乏味的心理醫生,如何能成功地說服他的病人脫離憂鬱症

14、的困擾?科學的發明有時都必須借助美化的形式才能吸引人們注意,否則時下年輕人趨之若騖的電子產品根本不必強調造型與色彩。相同的,文學也是如此,作家有時虛構某種情節或人物來誘使人們進入他所設想的世界,以傳達他想陳述的道理或感受。以三國時期歷史的描述為例,與其費盡筆墨平面式地讚揚孔明的智慧有多高,不如虛構某些情節將此人物立體化,以呈顯出個人在整體歷史發展中的關6鍵作用與意義。因此, 三國演義構設了許多幾近於妖的情節來側寫孔明的足智多謀,其雖非正史所載,真實性令人不無懷疑;但就敘事的影響來看,這種手法卻成功地將諸葛亮形象與所處的三國情勢傳播開來,並且深具人性影響歷史的史學觀,對於讀者而言,其文本的力量遠

15、勝過正史。茲徵引一段情節說明如下:第第 四四 十十 四四 回回 孔孔 明明 用用 智智 激激 周周 瑜瑜 孫孫 權權 決決 計計 破破 曹曹 操操卻 說 吳 國 太 見 孫 權 疑 惑 不 決 , 乃 謂 之 曰 : 先 姊 遺 言 云 : 伯 符 臨 終 有 言 : 內 事 不 決 問 張 昭 , 外 事 不 決 問 周 瑜 。 今 何 不 請 公 瑾 問 之 ? 權 大 喜 , 即 遣 使 往 鄱 陽 請 周 瑜 議 事 。 原 來 周 瑜 在 鄱 陽 湖 訓 練 水 師 , 聞 曹 操 大 軍 至 漢 上 , 便 星 夜 回 柴 桑 郡 議 軍 機 事 。 使 者 未 發 , 周 瑜 已 先 到 。 魯 肅 與 瑜 最 厚 , 先 來 接 著 , 將 前 項 事 細 述 一 番 。 周 瑜 曰 : 子 敬 休 憂 , 瑜 自 有 主 張 。 今 可 速 請 孔 明 來 相 見 。 (略略 .)至 晚 , 人 報 魯 子 敬 引 孔 明 來 拜 。 瑜 出 中 門 迎 入 。 敘 禮 畢 , 分 賓 主 而 坐 。 肅 先 問 瑜 曰 : 今 曹 操 驅 眾 南 侵 , 和 與 戰 二 策 , 主 公 不 能 決 , 一 聽 於 將 軍 。 將 軍 之 意 若 何 ? 瑜 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