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闻思想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5760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新闻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新闻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新闻思想(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德国专制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资产阶级反 抗活动、观察的“世界”眼光、新教伦理的影响、欧洲“党”的组织特征的加剧。 (2)思想理论来源:)思想理论来源: a 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 义。b 他们研究和吸引了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和他们同时代的思 想家、政论家及报刊活动家的理论的合理成分,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思 想。 c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2、物主义在新闻领域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认识论: A、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 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新闻是派生物,对事实可以进行能动的反应和报道。 B、空间与时间是新闻事件的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空间与时间是新闻事实的存 在形式,一切新闻都有时间与空间,一切报道都要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中进行。 在新闻事件的变动中,时间与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同时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C、新闻事件的复杂性。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 现象、过程有某种依存关系。

3、 事物联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3)家庭、教育背景:)家庭、教育背景:马克思从他的家庭中汲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并系统地接受了大学 教育。 恩格斯通过阅读大量欧洲启蒙书籍,自学成才,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具有做记者的天赋。(4)新闻工作实践:)新闻工作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欧美报界上活跃了 50 余年。 他们社会经历的相当部分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他们创办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 12 家,为 200 多家报刊撰写过稿件。撰写的文章达两千万字以上,已出版的全集有 50 卷以上。 1848 年-1849

4、年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 ,是其斗争的鼎盛时期,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发 表了 400 多篇报道和时评。 1851 年-1862 年,他们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撰稿 10 年,发表通讯约 500 篇。 在半个多世纪的战斗生涯中,马克思、恩格斯写下了很多阐述无产阶级新闻观的文章: 1842 年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护(第一篇论文) ;1843 年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 封 、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 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 ; 1845 年的致社会明镜杂志的读者及撰稿人 、 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 ;1847 年的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 ;1849 年的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发

5、 言; 1850 年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 ;1861 年的伦敦泰唔士报和帕 麦斯顿勋爵 ;1879 年的给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的通告信; 1884 年的马克思和新莱茵报 ;1890 年的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 。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1) 莱茵报莱茵报时期时期民主报刊思想:民主报刊思想:1842 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 10 月,成为该报主编。1842 年 2 月,马克思撰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842 年 5 月发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笫一篇论文) 。1843 年,马克思发表的一组论文 莱比

6、锡总汇报的查封 。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新闻思想是“自由报刊”思想和“人民报刊”思想。 (2)新莱茵报)新莱茵报时期时期工人报刊思想:工人报刊思想: 1、报刊活动历程 1843 年 10 月,马克思离开德国,不久来到巴黎。 1844 年 2 月出版了德法年鉴 ,第一、二期合刊,刊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两篇文章,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和英国状况 。 1844 年 9 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到故乡巴门。 1845 年 4 月,恩格斯也搬到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并肩工作 1848 年 5 月 31 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

7、茵报 。 2 、 新莱茵报的策略思想:选择在最佳的地点出版报纸,使报刊宣传效果最大化。 因势调整斗争策略,占领报纸阵地。 无产阶级报刊应当成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不应该是沙漠中的布道者。 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的新 闻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由观和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相 结合,产生了工人报刊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正确定。 (3) 社会民主党人报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时期 党的报刊思想:党的报刊思想: 1、无产阶级党报观产生的时代背景:A、政治基础工人政党普遍诞生 B、思想基 础马克思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 2

8、、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活动: 1864 年 9 月 28 日,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思是它的灵魂人物。 同时期,批评拉萨尔主义及其社会民主党人报的言论,指导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德 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及其社会民主党人报 (红色) 。 从 1864 年-1895 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它标志着马克思 恩格斯的新闻观已经成熟,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奠基任务的完成。 第三章第三章 1、报刊的有机运动。报刊的有机运动。 马克思认为,新闻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运动过程。 报刊工作中存在各种局限性,不可能一下子准确报道全部事实,不可能叙述事

9、情的一切细 节和论证全部原因和根源。 这个过程是没有休止的,记者有意还是无意地报道某个事件,虽然只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某 一个方面,但全部报道就揭示了社会某个领域以至于整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对整体社会或 某个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反映,逐渐把社会真相告诉人们,让人们认识社会的整体面貌。“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在 1843 年提出的,经过多次论述,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关 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 马克思根据报刊的工作特点,论证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整个报 刊的有机的运动。每篇报道由于侧重面的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 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正常地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

10、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 新闻活动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运作规律,但是对新 闻活动起支配作用的,同时还有其他社会规律。新闻事业既是大众传播机构,又是社会舆 论机构,还是政党宣传机构,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企业化管理后, 还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新闻活动必然受到大众传播规律、舆论宣传规 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规律、商品价值规律等的支配。同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相比,它们 带有更强的普遍性,在更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1、报刊的匿名原则。报刊的匿名原则。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署名将带给作者本人和读者更多表达自由和认识的自由。 1850 年后,在当时政治气

11、氛紧张的形势下,马克思认为匿名原则可以更好地躲避政府的追 查。 在卡马克思。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四 1850 年普选权的废除一文 中,马克思讲道:“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 中的第三种权力。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111 页) ,与此同时,马克思把报刊 比喻成“流通的社会舆论的纸币” (同上卷第 117 页) 。他在卡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 政治经济评论”召股启事一文中讲道:“但是,只有编辑部能够以后一期跟着一期间隔 时间更短地出版,这个企业才会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而在经 济方面也才会有很大的希望

12、。 ” (同上卷第 600 页) 。可见,马克思早在近 150 年前就已重视 报刊作为特殊商品的意义,即报刊上的新闻也是商品特殊的商品而已可以赢利。 2、报刊是社会舆论流通的纸币。报刊是社会舆论流通的纸币。 基本表述:1850 年,马克思在1848 至 1850 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论及法国报刊时说: “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的第三种权 力。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 年月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一篇文章中认为,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 的纸币流通的” 。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 。 马、恩:1850 年 11 月, 国际述评(三) 。马克思和

13、恩格斯在谈到报刊的传播特点时说: “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马恩全集 。这一论述,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 了报刊的社会职能。关于纸币的流通特点,马克思曾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 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代表的金 (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由此可推断出马恩比喻的含义:报刊在社会中的发行状况,取 决于它反映社会舆论的程度,就像纸币必须代表金或银才能在商品交换中流通一样。 3、人民报刊思想性质、地位、使命。人民报刊思想性质、地位、使命。 (1)人民报刊的性质:)人民报刊的性质: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 1、基本表述:马克思:“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14、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 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 马克思:“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 出当前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不间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 2、自由报刊的人民性的内涵:马克思:“自由报刊的人民性,以及它所具有的那种使它成 为体现它那独特的人民精神的独特报刊的历史个性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 是不合心意的” 。 报刊的人民性所强调的是其与人民群众、公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对于他们精神的公开表露。(2)人民报刊的使命:)人民报刊的使命:人民精神的慧眼和镜子1842 年

15、 5 月,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中两个比喻: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 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成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 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 。 “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己面前的毫无顾忌的忏悔,大家知道,坦白的力量是可以使人得救 的。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 。 1、人民精神的表达者:人民精神表现为:人民报刊发出反对压迫、剥削和专制统治的呼唤, 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呼声,讨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表现出人民的自由精神。从人民报刊的内

16、容来看,人民报刊来自于人民的生活,是人民日常生活和感情的表达者,真实地反 映人民生活,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 2、专制统治的揭露者:“揭露和抨击”是自由报刊的一个极为宝贵的社会职能。 在专制社会,能否对统治者进行揭露是区别好报刊和坏报刊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被压迫者辩护” 。 “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 , “在我 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 。 恩格斯认为报刊的首要职责在于“保护公民不特殊的官员逞凶肆虐之害” 。 (3)人民报刊的社会地位:)人民报刊的社会地位:社会的第三个因素 1、基本表述马克思:“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因素是政治的因素,但同 时又不是官方的因素,这就是说,它不是以官僚的前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