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会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5035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7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届会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历届会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历届会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历届会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历届会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届会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届会考试题(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歷屆會考試題歷屆會考試題 以畫為以畫為喻喻 1993. 六. 根據 以畫為喻一文,回答以下問題: (1) 本文用以畫為喻為題,有什麼含意?(1%) 文中所說的兩類圖畫分別比喻什麼?(2%) 作者通過兩類圖畫的繪畫動機和條件,分別說明什麼道理?(10%) (2)試將文中下列四個句子排列成一個合理順序的段落,並寫出段旨。(4%) 甲譬如畫貓罷,牠的耳朵怎樣,牠的眼睛怎樣,你如果沒有看得明白,認得確切,怎麼能下手? 乙所以,要畫貓先得認清貓。 丙隨便畫上豬的耳朵,馬的眼睛,那是個怪東西,決不是貓;人家看了那怪東西的圖,決不能 明白貓是怎樣的動物。 丁這類圖決不能隨便亂畫,首先須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

2、得確切。 答: (1)題目的含意:利用繪畫作為比喻,藉以說明作文的道理。 兩類圖畫的比喻: 實用畫比喻普通文字; 非實用畫比喻文藝作品。 所說明的道理: 用繪畫動機說明作文動機 用繪畫條件說明作文條件 普通文字 應付實際需要,記述事物 情況,就寫普通文字 認清所見東西,準確寫出,使人看了就明白。 練好手腕,能使看到的與寫出來的相一致。 文藝作品 心中有感興,內心有所見, 能真切的見到,就寫 文藝作品。 能認識所寫事物的表面和精蘊,經過選擇、取捨, 刪去毫無關係的材料,掌握中心,以意創造。 手腕純熟,心手相應,能自由驅遣文字。 (2)四句次序:丁、甲、丙、乙 段落主旨:說明繪畫實用畫要對主體東西

3、看得明白,認得確切。 1996. 八.根據 以畫為喻一文,回答以下問題: (1)下面引錄全文六段的首句: 第一段 咱們畫圖,有時候為的實用。 第二段 這類圖決不能隨便亂畫。 第三段 咱們畫圖,有時候並不為實用。 第四段 這類的圖也不能隨便亂畫。 第五段 以上兩類圖,次序有先後,程度有深淺。 第六段 我的題目以畫為喻,就是 1/ 寫出每一段的要旨。(6%) 2/ 就所引文句連貫看來,指出作者說明事理的步驟。(2%) (2)文中有美的和諧和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象徵,作者舉出甚麼例證來說明?他認為怎樣去 畫才可以表現出來?(6%) (3)下面引錄文中三段的末句,試分別指出它們的特色:(3%) 甲讀者

4、看了,明白了;住在別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乙 這個很明白,無須多說。 丙 咱們要記載物象,就畫前一類圖;咱們要表出感興,就畫後一類圖。 答: (1)1.六段的要旨: 第一段:說明繪畫實用畫的動機/目的(是為了實用,只要別人能明白、知道,就完成了它的 功能。) 第二段:說明繪畫實用畫的條件(要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還要有熟習的手腕,不 可隨便亂畫。) 第三段:說明繪畫非實用畫的動機/目的(並不為實用,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感興。) 2 第四段:說明繪畫非實用畫的條件(要真切的見到,要對材料選擇取捨,還得練成熟習的手腕, 也不能隨便亂畫。) 第五段:比較上述兩類畫不同之處(至於

5、要畫哪一種畫則視乎動機而定。) 第六段:說明借繪畫來比喻寫作(前一類圖好比普通文字,後一類圖好比文藝。) 2.說明事理的步驟: 每段首句即標明全段中心,依次談繪畫兩類圖畫的動機和條件,實用畫較非實用畫說來 簡單易明,所以先談實用畫後談非實用畫,然後再談寫作,以繪畫作比喻,說明抽象的 道理。 (2)所舉出的例證: 美的和諧:一個鄉下老頭兒的軀幹、面部的器官、蓬鬆的頭髮跟鬍子,配合得很美。 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的象徵:三棵老柏樹各有獨特氣派、矯健姿態、蒼然的顏色。 繪者的表現方法: 繪者在繪畫這些物象時,要深入認識它們/透達其精蘊,再加選擇取捨,以意創造,用熟習的手腕去 畫出來。 (3)三句的特色

6、: 甲:句子有節奏感,逐步說明。 乙:簡潔、直率。 丙:述說平實,兩相對比,層次分明。 1999. 四. 1/ 畫貓和畫鄉下老頭兒的條件,有同有異,試加指出。(3%) 2/ 作者說圖畫和文字都是次序有先後,程度有深淺,試據此列出繪畫和寫作在次序和 程度上有何相通之處。(4%) 3/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來說理有甚麼效果?舉出一項,略作解說。(2%) 答: (2)1/畫貓和鄉下老頭兒條件之異同:(3%) 貓鄉下老頭兒 相同得練成熟習的手腕。得練成熟習的手腕。 相異 須看得明白,認得確切(清楚)。須是真切的見到/不僅認識它的表面,並且 透達它的精蘊。以內心的感興為中心,對材 料加一番選擇取捨的工夫。

7、2/繪畫和寫作在次序和程度上相通之處:(4%) 實用性圖畫和藝術性圖畫普通文字和文藝作品 次序必須能畫實用性圖,才可以畫藝術性圖。寫不出普通文字的人決寫不成文藝作品。 程度要有所感興,才能成為藝術。應付實際需要的是普通文字;加上個人的感 興和真切的所見才是文藝作品。 3/以比喻方法說理的效果:(1%) 令文章生動活潑,令道理更加具體/讀者容易明白。 以比喻方法說理的例子:(1%) 以繪畫比喻寫作/貓/鄉下老頭兒/三棵老柏樹 2001. 三.根據以畫為喻,回答下列問題: (1) 甲隨便畫上豬的耳朵,馬的眼睛,那是個怪東西,決不是貓。 乙那老頭兒的一把鬍子,工細的畫來,不如粗粗的幾筆來得好。 丙人

8、家都畫柏樹,以為柏樹的挺拔之概值得畫,你就跟著畫柏樹,以為柏樹的挺拔之概值得畫。 丁心裏想畫貓,手上就得畫成一隻貓。 1/ 試指出以上四例分別跟哪一類圖畫有關。(2%)這些例子各說明了繪畫的甚麼的甚麼條件?(4%) 2/ 作者認為,乙例的老頭兒和丙例的柏樹能令人產生甚麼感興?(2%)又感興跟寫作有甚麼關係? (1%) 3/ 論說時引用例證有甚麼好處?(1%)甲例屬於哪一種例證?(1%) 答: 3 (1) 1/ 例子指的圖畫是: 甲例:實用畫 乙例:非實用畫 丙例:非實用畫 丁例:實用畫 例子說明繪畫的條件是: 甲例: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 乙例:要經過選擇取捨的工夫。 丙例:見到須是真

9、切的見到/不僅認識所畫東西的表面,並且透達它的精蘊。 丁例:練成從心所欲的手段/練成熟習的手腕。 2/ 乙例老頭兒、丙例柏樹令作者產生的感興: 乙例老頭兒:(他的外形配合得很美,是一個)美的和諧。 丙例老柏樹:(它的氣派、恣態、顏色,都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象徵。 感興和寫作的關係: 感興是寫作文藝的條件。有了感興,就以此為中心對材料加以選擇取捨。 3/ 引例的好處及甲例例證: 令論說的事理顯得具體清楚,加強說服力。 甲例為設例/事例。 曹劌論戰曹劌論戰 1994. 五. (1)曹劌認為可以一戰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3%) (2)就記述史事、描寫景象、刻劃人物、抒發感情四個方面,此篇與弔古戰場

10、文各有取捨,試分別 指出並具體說明。(7%) 答: (1)可以一戰的原因: 曹劌從魯莊公的話中知道他對大小刑獄都能根據實情來辦理(他盡了君主的職責), 估計魯國人民肯盡忠效力,必能同禦外侮,故認為可與齊國一戰。 (2) 篇四項的取捨: 曹劌論戰弔古戰場文 記述史事 記述齊魯長勺之戰略述周、戰國、秦、漢各朝徭戍守邊、驅逐四夷的史實 描寫景象 - 描寫古戰場的慘悴場面,(想像戰事的激烈情況) 刻劃人物 寫出曹劌處事、為人/有遠見、 做事縝密、有愛國心。(文中 也旁及對莊公的刻劃。 - 抒發感情 - 文中多處對國策、戰禍而起妻離子散、將歿兵亡的悲慟 之情。 1997. 三. (1)曹劌、諸葛亮和藺相

11、如三人的身分各有甚麼不同?(2%)他們國家所面對的處境有甚麼相似的地方? (1%) (2)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10%) 甲忠貞愛國 乙知人善用 丙器量寬宏 (3)曹劌論戰和廉頗藺相如列傳兩篇的敘事手法均有相同之處,試指出四項。(4%) 答: (1)身分不同: 1/ 曹劌-平民/百姓 2/ 諸葛亮-宰相 3/ 藺相如-舍人/食客/上大夫/上卿 所處時勢: 4 面對強敵/面對戰爭 (2)對曹劌、諸葛亮、藺相如的描述: 項目曹劌諸葛亮藺相如 甲.忠貞愛國 1/ 齊伐魯,曹劌不理鄰人 勸阻,求見莊公,務求為 國家效力。 1/感先帝知遇之恩

12、,為蜀效 力。 2/先帝臨終交託大事,受命 以來,鞠躬盡瘁。 3/部署北伐;五月渡瀘,平 定南方,北伐,以達先帝 遺志。 4/出師前向後主詳言治國之 道,安排縝密。 1/向趙王自薦奉璧赴秦,不 畏危險,以報國家。 2/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 兩次以死脅迫秦王,肯犧 牲為國。 3/廉頗揚言侮辱,他以國家 為重,處處忍讓,先國家 而後私讎。 乙.知人善用 - 1/向後主舉薦文臣武將,有 助復興漢室。 - 丙.器量寬宏 - 1/廉頗揚言侮辱相如,相如 避而不見;後廉頗負荊 請罪,相如不計前嫌。 (3)曹劌論戰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敘事手法相同之處: 1/ 依事件先後次序順序描述 2/ 以第三人稱敘述/

13、以客觀方式記事 3/ 運用對話方式表達 4/ 有詳寫和略寫 2000. 五.試據曹劌論戰,回答下列問題: (1)齊魯兩國交戰,魯勝齊後,曹劌向莊公分析了哪些作戰策略?(4%) (2)魯莊公能否做到保民而王?為甚麼?(4%) (3)從曹劌論戰舉出一個運用對比來寫人的例子,並加以說明。(2%) (4)分別指出下列劃有底線的詞的詞性,並說明這些詞在句中的意義:(2%) 1/ 公問其故 2/ 故克之 答: (1)曹劌向莊公分析的作戰策略: 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可激發士卒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開始衰退;第三次擊鼓,勇 氣已用盡。對方(齊軍)士氣用盡,而己方(魯軍)充滿士氣時進攻,所以戰勝。 齊

14、是大國,軍隊實力很難測度/恐怕有埋伏,後來看到齊軍的車痕混亂,旗幟倒下,肯定齊軍戰敗, 才決定追擊齊軍。 (2)魯莊公能否做到保民而王: 能夠做到保民而王 對於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莊公雖未能仔細查察,但必定根據實情去處理。如此是愛護臣民的表現, 臣民向心歸附,已具王天下的條件。 (3)曹劌論戰運用對比來寫人的一個例子: 1/鄉人的自私冷漠對比曹劌的愛國熱誠: 面對齊軍的入侵,鄉人認為自有當權者謀劃,不必參與其事,顯得自私冷漠;而曹劌充滿愛國 熱誠,他自願進見莊公,與莊公討論作戰的條件。 2/莊公的欠缺謀略突顯曹劌在軍事上的謀略: 兩軍交戰時,莊公不懂士氣的重要,一開始就擊鼓進攻,但曹劌深知士氣

15、的重要,因此阻止莊 公進攻,等齊軍三鼓後,士氣竭盡,而魯軍充滿士氣時進攻,擊敗齊軍。 3/莊公的魯莽衝動對比曹劌的小心謹慎: 莊公見齊軍戰敗,就立即追擊,顯得魯莽衝動。曹劌則小心謹慎,他恐怕齊軍有埋伏,所以下 車看見齊軍車痕混亂,旗幟倒下,斷定齊軍真的戰敗,才追擊齊軍。 (4)詞性及字詞解釋: 1/ 故:名詞,原因 5 2/ 故:連詞,所以/因此/故此 花潮花潮 1996. 七. (1)作者為甚麼有下列的看法?(2%) 丁 誰沒有到過圓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 (2)本篇的寫作手法以直述起筆,試據內容加以說明。(2%) (3)作者在文末分別表達了哪一種感情?他為甚麼具有這種感情?(2.5%

16、) 答: (1)作者有這種看法的原因: 丁:因為那年海棠花開得特別燦爛,人們相逢時,多爭說圓通山海棠消息,作者認為賞花 的人要在這幾天內擠點時間去湊熱鬧,錯過時機則須待來年。 (2)本篇的寫作手法: 花潮一文以直述起筆。先由昆明說起,然後帶出圓通寺、圓通山、圓通公園,繼而談及公園後 山沿路的海棠花,盛放多姿。 (3)本篇文末所表達的感情及原因: 作者在文末以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作結,表達了一種熱愛生活、祝願未來的感情。 因他看到人們生活日趨美好而感到高興。 1998. 四. (1)作者透過描述以下人物表達甚麼主旨?試加以說明。 1/無數的賞花者(3%) (2)試指出下列句子主要的描寫對象,並分別說明用了甚麼寫作手法。(2%) 甲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罷,報春也罷,梅花也罷,杜鵑也罷,都沒有海棠 這樣幸運,有這麼多人,這樣熱熱鬧鬧地來訪它,來賞它,這樣興致勃勃地來趕這個開花的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