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4809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案例案例黄新华黄新华理论的内容必须有相应的实际来加以印证和说明,这样才有助于对理论的全面理解。为此,针对上述各篇的重点内容,选择一定数量的案例,期望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能够加深对公共部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案例基本上是结合以上各篇的内容进行选择的,但是各案例的分布以及案例的篇幅都不尽相同,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有案例来说明。案例一、蚕茧价格的涨跌与市场的强制调节案例一、蚕茧价格的涨跌与市场的强制调节11995 年秋,国内的蚕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蚕茧价格从 19931994 年间的每公斤 24 元急剧下跌到每公斤 35 元。价格的暴跌令广大蚕农损失惨重。据估计

2、,蚕农养一纸蚕,合计支出为 165 元,而得出的蚕茧只售 104 元,因此蚕农除了浪费劳动外,还净损失61 元。蚕价的暴跌,打击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导致蚕农大规模倒蚕毁茧。江苏省的盐城市,不少乡镇的桑园被毁,有的乡镇的毁园面积达 20%。有些地方不仅新开发的桑咽被毁,连一些老桑园也遭毁坏。造成蚕价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样的。截至 1993 年,我国的丝绸行业一直是热销行业,当年出口创汇额高达 31.5 亿美元,实现利税 14.38 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其中,茧丝绸的生产与出口都居世界第一位。高额的利润,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丝绸业,使得作为原材料的蚕茧变得相对紧缺起来,各个丝绸生产企业为了争夺蚕

3、茧,引发了蚕茧大战。蚕茧大战使得蚕茧的市场价格高扬,众多的农民跻身于养蚕的行列,盲目扩大产量,结果造成蚕茧的产量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世界茧丝需求量为 6 万吨左右,而我国茧丝产量就已达 8.5 万吨。我国丝绸产品的最终市场在国外,但是从 1994 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的丝绸业出现困境,全行业当年亏损 4.9 亿元,是建国以来的首次。1995 年,形势更加严峻,丝绸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创汇大幅度减少,据占全国丝绸生产 75%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 4 省统计,19 月份,丝产量下降 14.2%,桑茧丝绸产量下降 26.6%。下游行业的减产,使原本已供过于求的上游蚕茧养殖业

4、更加雪上加霜,于是便出现了1995 年秋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一幕。1案例来源:王则柯主编.市场经济中国案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59161 蚕茧大战还使丝绸行业大伤元气,不少丝绸生产企业在蚕茧大战中为了争夺蚕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入高价的蚕茧,如今丝绸减产,企业便积压了大量的资金,难以运转。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并不必然导致合理的结果,即使是在竞争性行业,也会出现诸如上述蚕农大规模倒蚕毁桑的事件。这实际上是市场对明显供过于求的态势作强制调整的表现,如果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只是出现在若干行业或部门,也许不至于导致

5、严重的经济问题,但是如果这种状况普遍而长时间地存在,人们就必须意识到,一定是市场机制本身出现了某些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诊治。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件典型事例。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的现象,这是国内外市场经济运行已证明的事实,理论上也能作出解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一个建立与完善的阶段,因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完善造成的价格信号扭曲、信息不完全等情况更加严重,更容易使社会资源因无效配置而造成损失,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合理地干预市场,纠正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的均衡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了。对于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或

6、其他主体而言,必须使生产经营决策有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要重视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和预测,减少盲目性,提高决策水平。思考题:思考题:1结合案例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2案例反映了市场主体的经济人性质吗?3结合案例讨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案例二、中国电信市场的垄断与开放案例二、中国电信市场的垄断与开放21994 年 7 月 19 日,是中国电信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由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铁道部三部倡议,有 16 家股东组成,注册资金 10 亿元的中国联通公司正式成立。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市场垄断的坚冰被撞开了一道裂缝。在中国联通成立之前,中国电信一直垄

7、断着中国的电信业务,并享受国家的财政优惠政策,如电信建设附加费、行业利润、所得税上缴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留成优惠等。除了通话费外,中国电信凭借垄断地位,向全国各地的固定电话用户无偿收取数以千计的电话初装费和固定的月租费;而在移动电话方面,中国电信向手机用户索取的入网费之高令人瞠目,每2案例来源: 李春频.中国电信何时响起开放的铃声.企业经济.1998.8月高达百元的租费以及双向收费更令手机用户饱受“剥削”。中国电信由此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国家之所以赋予中国电信各种财政优惠政策,并且允许中国电信向用户收取巨额电话初装费和月租费,出发点可能是希望“以电信养电信” ,提高中国电信的积累能力,使其有足够

8、的资本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但从实施效果来看,老百姓普遍对中国电信的发展感到不满中国电信的巨额垄断利润很大部分转化为电信职工的收入,中国电信职工的收入一直维持在令人羡慕的高位。为了维持垄断地位,中国电信一直竭力防止竞争者出现。由于与原邮电部一起控制了市场准入,价格制定,技术标准,行政管理权限以及技术设备,因此中国电信得以在各个方面对竞争者进行限制,从而保持其垄断地位。如果说由于在生产技术上的规模经济要求自然垄断,从而需要巨额的电信网络设施投资费用,因此授予中国电信的垄断经营权似乎也言之有理的话,那么,随着电信通讯技术的发展,这种理由恐怕再难成立。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多媒

9、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使用,已使电信业的固定成本变得相当低,从而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因此开放电信市场,引入竞争四理所当然的。中国电信继续保持垄断,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相比,显得日益不合时宜。中国电信之所以迟迟未能引入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垄断是法定的垄断,并且这种垄断具有体制基础,不进行体制改革,中国电信始终是难以开放的。多年来,中国电信的垄断,不仅限制与阻碍了行业竞争,抑制了中国电信市场的正常发育,而且其服务态度与质量非但没有因高收费而提高,反而一降再降,在国内引起极大的民愤。这种现象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国务院领导在多个不同的场合表示,中国的电信市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引

10、入竞争,不能由一家垄断。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经国务院(93)178 号文批准,中国联通成立,中国电信市场上出现第一个向中国电信挑战的竞争对手,从而结束了中国电信一统市场的局面。中国联通首先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与中国电信展开竞争。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电信一直采取种种方法试图扼杀这个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中国联通的发展缓慢而艰难。1997 年底,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移动电话用户的对比是 1:50。然而,中国联通的出现,已明显发挥了竞争的作用,为了争取用户,抢占市场,同时打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移动电话入网费、月租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下调。这种价格大战使移动电话用户受惠不少。中国联通的成立只是中国政府打破中

11、国电信垄断地位的开始。2002 年,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信市场对外开放和竞争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中国铁通成立和中国网通重组,至此中国的电信市场已出现多个市场竞争主体,虽然分拆后的中国电信(南北)仍然一家独大,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相信未来中国的电信市场将不再会出现一家垄断的局面,消费者将可以在电信市场上获得较好的服务和较合理的价格。思考题:思考题:1为什么垄断给中国电信带来了超额利润?2中国电信长期垄断地位的维持基础是什么?3市场经济中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反垄断职能?案例三、案例三、20 世纪世纪 90 年代的洪灾与外部效应年代的洪灾与外部效应320 世纪 9

12、0 年代,我国多次受到洪灾的困扰。1991 年和 1994 年发生了华北水灾,1995年南北水患,1996 年的洪灾使广东、广西损失惨重。1998 年发生的特大洪灾更是令人记忆犹新,据统计,这次洪灾共有 2.6 亿人口受灾,1380 多万人口失去家园,2150 多万公顷农田被淹,经济损失估计近 2000 亿元。林业专家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水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滥砍滥伐和毁林开垦使森林植被,尤其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泥沙含量增大,江河河道湖泊缩小变浅,调蓄和泻洪能力大大减弱,这是洪灾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地表植

13、被受破坏导致气候条件恶化,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参与森林砍伐者既有国营林场,也有林区的群众,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森林并非他们的私有财产,滥砍滥伐所导致的水灾损失不是(至少不是全部)由他们承担。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水灾的损失是滥砍滥伐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即外部效应。由于行为人不必承担这一成本,因而其私人边际成本就低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该行为的过度供给,即过度砍伐。外部效应问题可以通过明确界定产权,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政府干预加以解决。但是涉及的人数众多时,产权界定的高昂成本会使其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也许还是积极的政府干预。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公共管制、税收、罚款、财政补贴、经济一

14、体3案例来源: 蔡延松.水患起何处.中国经济信息.1998.24化、法律手段等。水灾之后,痛定思痛,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封山育林、严惩滥砍滥伐的建议。政府通过各种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已决定并开始在长江、黄河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大批林业工人将由伐木转为植树护林,原来被过度开垦的牧场和农田将被重新植树种草,遭受严重侵害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思考题:思考题:1为什么外部效应会导致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分离?2结合案例讨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矫正外部效应各项措施的优劣。3为什么说高成本会使得通过产权界定解决外部效应不可行?案例四、扩大内需政策与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案例四、扩大内需政策与公共

15、支出的乘数效应41998 年,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将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到 1 万多亿元,其中预算决定铁路投资增加 450 亿,公路投资增加 1800 亿。这一措施明显带动了国内钢铁、水泥等建筑物质的市场需求,为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良好契机,使中国经济在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 年全国性特大洪灾的双重冲击下仍保持较高增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 7.8%的增长速度。1 万亿元虽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这笔支出的使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分布散的经济体来说,效果不会如此显著。在内忧外患之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前进,其重要原因除了 1 万亿元支出的直接影响外

16、,还得益于它印发的另一种间接效应,即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1 万亿元投资用来购买生产物资,形成社会需求的第一次扩张,同时这 1 万亿元的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等形式流入生产要素者手中,使居民收入增加 1 万亿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也会增加。假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8,那么居民会将 1 万亿元中的 80%用来购买消费品,这又相当于用 8000 亿元购买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物资,结果又将以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形式使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 8000 亿元,并形成社会需求的第二次增加如此类推下去,1 万亿元的公共支出实际上会产生5 万亿元的社会总需求(按照公共支出乘数效应的公式计算) 。这种投资对需求的多倍扩大作用便是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乘数效应” ,它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在我国现阶段,公共支出在整个社会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政府能够在经济增长乏力、内需不足时,通过扩大公共投资,并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对经济实施有效调4案例来源:王则柯主编.市场经济中国案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314控。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