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22521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精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5 小题,共计 50 分) 1.(2017四川宜宾调研)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 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 “明德慎刑”才能得到 “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 B.伦理政治的勃兴 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 D.对“天命”的质疑 解析据材料“笃信天命 ” “西周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说明殷商 贵族始终相信天命的存在和神权政治,故 A 项错误;“敬德保民” “明德慎刑” 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实行德政,慎用刑法

2、,故 B 项正确;材料 提及“明德慎刑”不能说明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笃信 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 ,殷商贵族笃信“天命”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2017内蒙古呼伦贝尔模拟)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 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 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 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西周的宗法制 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解析根据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 的”得出这一制度注重血缘亲情,

3、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故 A 项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 的是“仁政” “重民”思想,与亲情无关,故 B 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 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主要倡导个性 自由发展,与题目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2016湖北黄石调研)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 多诸侯纷纷称“王” 。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

4、时期,故 A 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 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 “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 B 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 C 项错 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2017福建泉州模拟)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 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 ” 。据此推断( ) 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 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 解析从材料可知,周的郡、县是分封给诸侯卿大夫,故

5、A 项错误;西周仍是分封 制,故 B 项错误;西周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的郡县,是受封者所得的封地,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两者 本质不同,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2017安徽安庆调研)春秋战国时期,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 “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答案 C 6.(2017山东青岛模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损益

6、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是(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天人合一” “敬德保民” D.“天下一家” “家国一体” 解析“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 封制,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皇 权至上的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 “敬德保民” ,故 C 项 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 “家 国一体”的特点,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7.(2017安徽淮南调研)王夫之

7、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 亡有亡之理”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 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解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说明郡县制是符合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8.(2016江西九江模拟)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 106 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 13 州,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 。 “六条问事” 中有

8、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9.(2016湖北黄冈调研)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导 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 ) 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 D 10.(2017福建龙岩模拟)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 “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 “置中书、门

9、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 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相似作用是(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根据“下其议” “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 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集思广益,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甘肃兰州诊断)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 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西汉设立中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 立枢密院 A. B. C. D. 解析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一方面会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10、”的现象, 即世家大族把持国家政权;另一方面这种选官制度使选拔官员的权力掌握在地方 官员和豪门势族手中,不利于加强皇权,故不符合题意,排除含的选项。 答案 D 12.(2017安徽淮南模拟)公元 1071 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 “(皇帝)与士 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解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 的结合,百姓在此可以理解为地方权力,再者其问题出现“最能体现” , “文官” 是士大夫的代表,担任地方长官,

11、体现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故 A 项正确;世家大 族在南朝时期逐渐消失,在唐代亦受到重创,故 B 项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 税”所体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抽调各地精兵 去充实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3.(2016湖南永州信息题)宋史职官志载:“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 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 为轻重。 ”材料说明宋朝官制的特点是( ) A.重文轻武,官吏冗滥 B.二府三司,分权制衡 C.官与职殊,名与实分 D.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答案 C 14.(2016贵州贵阳模拟)宋代

12、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 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 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助推谏官分化相权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解析皇权达到顶峰是指清朝设立军机处,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谏官分化 相权的内容,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谏官不纠弹会受惩罚,而奏弹不实,谏官 不必受到惩罚,故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谏官滥用权力,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地方权力被削弱,故 D 项错误。

13、答案 C 15.(2016河南郑州质检)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衡量标准是门第,故入仕的寒门子弟 在两晋时期很少;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创立,其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唐宋时期特 别是宋朝时期科举制盛行,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6.(2017安徽合肥调研)钱穆指出, “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 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

14、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 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 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解析分封制走向解体对应的是材料中的第一级演进的前半部分,故 A 项错误;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后半部分,故 B 项错误;以门第为 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取代,对应的是第三级演进,故 C 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而逐渐形成,到了秦 朝正式确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7.(2017天津市河东区模拟)史书记载

15、:“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 ( ) 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 部分备用外,上缴给中书省二百八十万锭。材料是指它们互为表里,不是互为制 衡,故 A 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关,不是专收赋税的机构,故 B 项错误;根据 材料,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C 项正确;元代的最高行 政机关是中书省,不是行省,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8.(2016广东韶关摸底)有

16、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 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 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 )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解析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9.(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明朝始设巡抚, “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 粮饷” ,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 要目的是( )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可知,巡抚起监察地方 掌管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兼理粮饷”属对粮饷加强监管,故 B 项错 误;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 “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 的官衔”可知,巡抚制度的主要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