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12091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两对半ppt培训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乙型肝炎病毒,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Shenzhen New Industri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 Ltd,HBV是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哺乳动物属的一员 HBV阳性的血清中有三种病毒颗粒: .大球形颗粒,完整的HBV颗粒直径为42nm,又名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的两部分 .小球形颗粒,阳性血清中最多的颗粒,主要为表面抗原,不含核酸及DNA成分,为不完整的HBV .管形颗粒,实际上是一串小球形颗粒聚合在一起的,也含有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小球形颗粒,Danes 颗粒,管形颗粒,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

2、示: 全球约20亿人有HBV 感染证据,其中3.5-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约占全球人口6 在该3.5-4亿慢性HBV感染者中, 约15-25最终将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乙肝感染相关的肝病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第九大致死原因,HBV感染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 我国HBV感染率概况为: 抗HBc和(或)抗HBs阳性:60 非感染人群:26 慢性乙型肝炎:2 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 表面抗原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2,资料来源: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

3、HBV感染流行病学,HBV传染源,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均为传染源。 HBV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故仍以经血传播为主。 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者传染性强。,血液传播 医源性传播,密切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HBV传染源,因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而传播,如多次使用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各种介入性穿刺、内镜检查、牙科治疗、手术等。该方式以农村地区较高,医务人员(意外暴露)较高。,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4、约占50以上,其中宫内感染约占4.54%,其余为分娩时的感染 分娩时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通过胎儿 的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 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中 产前或产程中胎儿吸入母亲的血液、羊水、 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夫妻一方HBsAg阳性时,经过平均27个月,其HBV指标的阳转率高达53。但HBsAg的阳性率仅14,提示夫妻间HBV传播率虽高,但转变率不高,多数自然痊愈。,性传播,血液传播,最常见的血液传播:输血、共用针筒 血液传播的其他途径:皮肤上的伤口口腔内的溃疡理发、扎耳钉 对献血员筛查HBsAg后显著降低,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A(n),mRNA,cccDNA,HBsAg包膜,负链DN

5、A,包裹后的前基因 mRNA,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部分双链 DNA,逆转录酶,DNA 聚合酶,肝 细 胞,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急性乙肝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 慢性乙肝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

6、的肝细胞,病毒与人体“和平共处” 乙肝病毒携带者,HBV感染的转归,急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成年期感染5%10%,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5年发生率12%25%,5年发生率5%15%,5年发生率20%23%,肝移植,婴儿期感染85%95%,HBeAg,anti-HBe,HBV DNA,ALT,肝组织无明显异常 肝组织坏死炎症表现 肝组织无明显异常 肝组织坏死炎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再活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HBsAg,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Lok ASF. N Engl J Med 2002; 346(2

7、2):1682 Yim HJ, Lok AS. Hepatology, 2006,43:S173-S181,诊断乙肝的原则,测定乙肝病毒标志,肝生化功能、临床检查,肝生化功能、临床检查、肝活检,测定其他肝炎病毒标志,作好鉴别诊断,乙肝是否存在,肝脏是否有病,肝脏疾病发展趋势如何,是否合并其它病毒性肝炎,是否同其他疾病混淆,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乙肝“两对半”,HBsAg HBsAg于1963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 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

8、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乙肝两对半,临床意义: HBsAg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临床意义: 抗HBs阳性说明以往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历史,机体产生了免疫力,抗HBs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 注射乙型肝

9、炎疫苗或打过表面抗体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呈阳性 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BV进入新的肝细胞,它的出现标志对HBV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抗HBs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来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就溶于血清中。与核心抗原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

10、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 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 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表现为阳性,HBeAg,临床意义: 阳性表明为乙肝活动期,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并有较强的传染性 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90%以上新生儿呈HBeAg阳性 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可转为慢性乙肝或肝硬化,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当血清HBeAg转

11、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 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有时虽然检查出e抗体阳性,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抗体出现阳性是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减少的标志,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抗Hbe,临床意义: 阳性者表示病情缓解,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减弱 慢性乙肝阳性率48%,肝硬化68%,肝癌80% 急性期出现阳性者易进展为慢性乙肝,慢性乙肝出现阳性者易进展为肝硬化,HBeAg与抗Hbe均阳性且ALT升高时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简称,可

12、简写为抗-HBc。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 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从机体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来看,最早出现的是对HBcAg的细胞免疫应答(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对HBcAg的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HBc,抗-HBc,临床意义: 总抗体主要是抗HBc 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抗HBc比HBsAg敏感,在乙肝患者中检出率为78.7%,慢性乙肝中检出率为97.8%,肝癌检出率为81.8%,在HBsA

13、g阴性患者中仍有6%的阳性率 可作为血液制品安全性鉴定和献血员的筛选 该抗体无免疫保护作用,乙肝五项的检测意义,病人处于HBV感染的恢复期,病 人体内存在HBsAg-Anti-HBs的免 疫复合物两种HBV亚型感染,一种亚型已 经产生抗体,另外一种还没有 (HBsAg Ad/ Anti-HBs Ay),存在HBV的突变,常见于: 1、 新生儿母婴感染 2、 肝移植的患者 IFN治疗出现 HBsAb 血清转 换,因 S 基因变异,而未能清除 HBsAg;疫苗接种,有正常的 HBsAb 应答,感染决定族变异的免疫 逃逸变异株,HBsAg / Anti-HBs同时出现的探讨,一般是处于HBeAg和A

14、ntiHBe转换时期,e抗原和e抗体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状态共存。 Anti-HBe试剂检测时,血样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参与到反应,起到了竞争效果。因而血样中存在游离eAg和抗原抗体复合物时,可以检为HBeAg、Anti-HBe同时阳性。,HBeAg / Anti-HBe同时出现的探讨,Anti-HBc阳性率偏高问题,在急性期几乎在所有感染个例都可检出Anti-HBc有时是唯一的血清标记物。 无论肝病是否存在或病毒是否已清除,Anti-HBc可持续存在数十年。 HBcAg较HBsAg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因而Anti-HBc较Anti-HBs产生早得多、有高得多的血清水平、长久得多的时间。 国外一些

15、地区以Anti-HBc筛检HBV感染供血,认为是最灵敏的血清学试验。研究表明HBV感染者抗-HBc阳性率在95%以上。 AntiHBc低浓度时作为既往感染的指标,用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调查。 AntiHBc高浓度时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 ELISA检测时,样本进行1:30稀释后再检测HBcAb,阳性率约为20%,人为造成部分低浓度血清核心抗体出现假阴性。,单项HBcAb阳性,(1)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已被人体免疫清除,或在血中消失,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尚未产生之时。二对半检查仅可见抗HBc 阳性。 (2)既往的乙型肝炎病毒显性或隐性感

16、染者,由于Anti-HBc比Anti-HBs在体内存在的时间长,因此AntiHBs已消失或 在可检测水平以下时,AntiHBc仍存在。 (3)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或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状态,HBsAg 水平很低。,单项Anti-HBc阳性者,在一般人群的检出率为0.120。 检出率的差别与不同国家、地区的乙型肝炎感染率高低及检测方法不同有关。,乙肝五项检测的影响因素,样本采集与处理的影响 干扰物质的影响: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药物的影响: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与HBsAg形成复合物,影响HBsAg的检出 HooK效应影响:随着ELISA一步法的应用,一些标本中抗原含量过高,产生HooK效应。影响检测结果,采用同步稀释测定或使用线性范围高的两对半定量法可以减HooK反应的发生 试剂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