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1518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勰的战国文学史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主要是一部论述文学理论的著作,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他常 常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联系起来进行论述,他不仅对文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而 且提出了相对明确的文学史观。正如张文勋先生所说的:我们说文心雕龙给我们提供了我 国古代最早的文学史大纲,也并不算是过誉。所谓文学史,就是对文学现象按其出现时间 的先后顺序进行记载论述,而对文学现象的记述首先应是对文学作品的记述。本文所论刘 勰的战国文学史论,主要是指刘勰对战国文学作品的论述和对战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论述。 刘勰在时序篇中论述战国文学云:“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飚骇。 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

2、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 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 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 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刘勰阐述了战国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即是七国 争雄、逐鹿天下,各国都希望通过武力征伐来统一天下,礼崩乐坏,六经遭到抛弃,唯有 齐楚两国较为重视文学的发展,他们建设发展文学的馆舍,以礼接待孟子、荀子等文学之 士,这两个国家形成了良好的文学风气。这一时期各家学说纷纷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名各家的思想,阐述各家思想的著作,

3、就成为 了战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作的关于楚地风物人情的楚辞, 是“笼罩雅颂”,有“炜烨之奇意”,是从战国时纵横变化的诡异风俗中产生出来的。 刘勰在才略篇中具体论述了战国文学家:“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 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而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 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战国时代任用武力,可是文人层出不穷,诸子百家用自己的学说游说各国诸侯,屈原、 宋玉写的楚辞大放异彩,乐毅、范雎、苏秦、李斯写的文章,富有文采且切中要点。 荀况作为学术界的领袖,却摹状事物,开创了“赋”体

4、。他们若是生在重视文学的时代, 定能成为扬雄、班固那样的文坛领袖。在这里刘勰以战国时期单个作家作品为点,以不同 的文体特点为线,以点带线阐述了战国文学史的整体面貌。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文学成就 最高的是楚辞和诸子散文,它们如日月叠璧照亮了战国文学的天空。 范文澜先生认为“汉书艺文志屈原赋共二十五篇,二十五篇中离骚为最重,后 人因以骚名其全篇。”1刘勰所说的离骚即指屈原的所有作品,而非指离骚单篇。 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也以离骚来代指楚辞。刘勰认为“盖文 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将 离骚与经并列为“文之枢纽”,可见刘勰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之高。在辨

5、骚 一文中,刘勰首先引述了前代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 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 月争光可也。” 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 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鹥,则时 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 匹者也。” 及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 淮南王刘安、王逸、汉宣帝、扬雄赞赏离骚,主要是因为

6、它合于经术。班固则认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第 48 页为屈原“露才扬己”,离骚所写内容与经典不符,不过是“文辞丽雅”而已。刘勰认 为上述诸家对屈原的评价皆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他认为“将核其论,必征言焉。”即必须从屈原的作品出发,才能对屈原及其作品做出正 确的评价。刘勰通过对屈原的作品进行核实,提出屈原的作品有同于风雅的一面,又有异 乎经典的一面,在文学史上自成一家,光彩照人。因此,他在赞词中说:“不有屈原,岂 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认为屈原 具有卓绝的才华、高洁的志向,从自热景物

7、中汲取灵感,抒写情理,其作品有金玉般的质 地,艳丽的光彩。 对于离骚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刘勰提出:“自风雅寝声,莫或 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 楚人之多才乎!”他认为,离骚“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既继承了诗经 的传统,又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同于风雅”的方面表现 在离骚中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等句,刘勰认为是对尧、舜、汤、禹的赞颂,合于儒家的典诰之体;“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 忍。”认

8、为是对暴君的嘲讽,是符合规讽之旨的;用“虬龙”和“云蜺”来分别比喻君子 和小人,是符合诗经的比兴之义的;所以刘勰说:“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 (通变)讲的就是离骚对诗经的继承关系。同时,离骚又不拘泥于经典, 有其“异乎经典”的一面。离骚中的“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望瑶台之偃 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鸠为媒兮,鸠告余以不好。”刘勰认为这是“诡异之辞”,是 屈原根据民间传说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想象,创造出的奇特意象,用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志。 “康回倾地”、“夷羿彃日”是天问中关于共工和后羿的传说。这都说明屈原并不拘 泥于经典,而是大胆地吸收民间传说,并结合自己诡谲的想象,使得自己的作品浪

9、漫奇诡, 独树一帜;屈原以古代忠臣彭咸、伍子胥自比,刘勰认为这是“狷狭之志”。而屈原诗中 的“士女杂坐”、“娱酒不废”是“荒淫之意”,这显然是刘勰从封建正统出发对屈原的 一种偏见。刘勰提出离骚“同于风雅”又“异乎经典”的目的是,说明离骚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为后代辞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典范意义。文学的发 展就是要通变,要有所继承,有所革新,即“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是“词赋之英 杰也”。 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事类)屈原的作品直接影 响了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不仅如此,后来者也可以从屈原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故才高者 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

10、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但刘勰也注意到后人 如果一味追求离骚中的华辞丽句,必然会走上“讹而新”的道路。因此,他主张以 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根柢,学习离骚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既奇又真, 华而有实。 战国文学除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外,最发达的文学形式就是散文,这里的散文是 和韵文相对而言的,不同于我们今天的散文概念,就内容而言,它包括历史著作、哲学著 作、记叙文、论说文等等,就形式而言,却具有审美的、文学的价值。在齐梁之际,诸子 散文已被排除在文学作品之外,如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的提出诸子之作是“以立意为 宗”,而“不以能文为本”,因此将它们排除在文选之外。但是诸子之作在我国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

11、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柳宗元所说:“参之孟荀以畅其枝,参 之庄老以肆其端。”2刘勰论诸子之文侧重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在诸子 篇中对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除了述流别,评优劣之外,还“于诸子2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柳州全集)辨雕万物,智周日月的丽辞秀句,更览华食宝,为后来操觚染翰者辟一习作的知识宝库, 使百氏的情采与文学体式发生了血缘上的关系。”3他诸子篇中论诸子之辞:“研夫孟 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 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 眇眇,每环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

12、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韩 非著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之大略也。 ”这里涉及的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晏子、列子、邹子、 墨子、随巢子、尸子、尉缭子、鹖冠子、鬼谷子、文子、 尹文子、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除后两种,其余皆属战国之作,这 些作品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兵法、鬼神方术等。刘勰则是侧重于从文 章学的角度来分析诸子作品,他论述的诸子文章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孟、荀、管、晏之 文,是文质并茂,内容与文采兼备,即所谓的“理懿而辞雅”、“事核而言练”;二是 列子、邹子、文子、尹文子、韩非子,这些作品或想象丰富,辞采

13、 壮丽,或感情充沛、文意润泽,或文辞精当,富于譬喻。语言活泼多姿,善于运用想象、 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得艺术形象变化万千;三是墨子、随巢子、尸子、 尉缭子,刘勰认为这一类作品是有质无文,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是缺乏文采的。而对 鹖冠子、鬼谷子、慎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其思想内容方面,指出其内容有 “深言”、“奥义”,并未言其文采。 情采篇论为文之道:“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 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 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

14、以驭文采矣。” 刘勰通过对老子、庄子、韩非子文章的分析,指出文章写作必须要运用藻饰, 雕琢文句,富有文采,但是性情是其根本,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选择体裁,确定音律,运 用辞藻,才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作品。从刘勰对诸子之书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刘勰评价文 学作品的标准之一是“文质彬彬”,他主张文章在语言运用,情采展示方面,既要有情理, 又要有文采,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 战国时代虽是战火不断,社会动荡,但是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各 种学说相继兴起,扩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文学的内容,而策士的游说技巧也影响了文 学写作技巧的发展,使得内容的表达更加多样化,具有文采。除楚辞和诸子散文之外,

15、各种文体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和发展,如“书”、“奏”、“赋”等,这大大丰富了文学 的体裁,为文学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刘勰对战国文学的重视,尤其是对以楚辞为代 表的诗歌和以诸子之文为代表的散文的论述,体现了刘勰敏锐的文学史眼光。 参考文献: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年。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8 年。 朱熹:楚辞集注,中华书局,1987 年。 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张文勋:刘勰的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王更生:重修增订文心雕龙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3 王更生:重修增订文心雕龙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第 267 页参考论文: 张长青、张会恩: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谈文心雕龙时序札记,载西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 年第 01 期。 王运熙:刘勰的文学历史发展观原载于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齐鲁书社, 1983 年。 李顺刚:刘勰的文学史观和史的文学批评,河北大学学报,1990 年第 1 期。 张海明:略论刘勰的文学史撰述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