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089387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中医药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长春中医药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长春中医药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长春中医药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长春中医药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中医药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中医药大学(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方剂教研室,绪 言,1、方剂的概念:方剂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按着一定的组成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合适的剂量,配伍一定的剂型,说明服法,用于临床治病的药方。,2、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的学习方法:,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6、掌握遣药组方的规律。,上篇,总 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一、起源,夏商时期:最早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有“伊尹制汤液”的记载。,二、形成,战国时期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

2、最古老的方书。,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方剂的贡献:,载方13首:素问8首,灵枢5首。 剂型:汤、丸、散等六个剂型。 理论论述:提出了辨证、立法、处方、配伍、禁忌等理论。 提出组成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提出了七种:大、小、缓、急、奇、偶、重。,三、正式成熟,汉代 治百病方:本书载方36首,比五十二病方有了很大的改进。,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机(仲景)著,本书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著成。,伤寒杂病论 对方剂的贡献,载方314首,后人称本书为“方书之祖”,认为本书所载之方为“经方

3、”。 以脉证并治来统括方剂,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更重要的是把方剂正式纳入了辨证施治的轨道。 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在方剂的组成和加减变化上,已经有了严谨的法度;在因证立法、以法制方、遣方用药上,更具有较完整的方剂学的知识,剂型亦较完备,给后世医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四、发展,(一)、两晋南北朝 特点:1、大量方书陆续出现 肘后方晋葛洪著特点是简、廉、验 刘涓子鬼遗方 小品方、深师方等 2、提出了“十种”: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后人演化为“十剂”。,(二)、唐代 特点:医学类书的出现。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5300首,共分30卷,232门。

4、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本书作为备急千金要方的补充,载方2900首。,外台秘要唐王焘本书汇集了已散失的前代大量医著,如:范汪方、崔氏方、小品方、深师方、许仁则方、张文仲方等等。所作论述意义注明出处,态度严谨,是最早注明资料来源的医书。全书分40卷,载方6000余首,先有论,后有方。,(三)、宋元时期,特点: 1、方剂有向繁多方向发展的趋势。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全书100卷,分1767门,载方16834首,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丰富内容的方书。,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广泛收集历代方书记民间方药,历史七年编写而成。载方2万余首(历代方药被囊括无遗),但是由于本书方剂罗列太多,过于庞杂,医生往

5、往无所适从,这样就把治病变成了试方的手段,这边十本书的缺点。,2、有博反简的趋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宋陈言著济生方宋严用和(子礼)载方450首,都是作者晚年本身试用过,而且认为有效的方剂。,3、局方盛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4、方始有解 伤寒方药明理论金宋成无己本书论述了20首伤寒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后世方论的先河,把方剂理论推倒了一个新的阶段。,“金元四大家”的兴起 刘完素(河间):病机重视火和热,用药偏寒凉,称为寒凉派。代表著作宣明伦方。 张从正(子和):主张用汗、吐、下三法,称

6、为攻下派。代表著作儒门事亲、经验方等。 朱震亨(丹溪):主要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 李杲(东垣):重视脏腑辨证,称为补土派。代表著作脾胃论、东垣试效方等。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气血不足,血虚生热之病证),被誉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四)、明清时期,特点:1、出现了我国古代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方剂大典) 普济方明朱橚载方6万余首(61739首),本书不仅有历史价值,而且有实用价值。,2、出现了注释医书的专著,(1)医方考明吴崑载方700余首,是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的理论专著。 (2)医方集解清汪昂选录临床常用方,载方六、七百首。本书

7、除注释外,还把方剂按效用分为22类,开辟了综合分类法。,(3)成方切用清吴仪洛 (4)成方便读清张秉成 (5)删补名医方论清吴谦等,3、温病学说渐趋成熟 (热性传染病),明清温病四大家:叶桂(天士),代表作:温热论薛雪(生白),代表作:温热条辨吴瑭(鞠通),代表作:温病条辨王士雄(孟英),代表作:温热经纬,(五)、现代时期,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方剂学随着中医学的复兴而得到了新的发展,不仅创制了许多新方,而且还运用现代化手段,验证了方剂的效用,同时也系统的编写了许多方剂学专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古方,研究古方的治病机制 拆方实验,第

8、二章 方剂学与治法,第一节 治法概述,一、治法的内涵 1、概念:治法,是在辨清证侯,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原则。,2、治法的发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丰富的治疗理论的记载。如素问:“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汉末,张仲景把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出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后世医家也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使其更加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二、治法可分为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两类,1、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如:“汗法”、“清法”、“补法”等。 2、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侯所确定的治疗方法。

9、每一个方子的功用就是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针对每一位病人的具体病症,确定适合病人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法。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三、多种体系的辨证思想 导致有多种体系的治法,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的辨证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多种治疗方法体系。 1、脏腑辨证如:“宣肺止咳”、“补益脾胃”等。 2、六经辨证如:“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3、卫气营血辨证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 4、八纲辨证如:“表里双解”、“清里热”等。 还有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临床上我们必须把中医基本理论与病人具体病机和症候表现相结合,才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第二节

10、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辨证的: 一、从历史发展上看:先有方后有法。治法产生于方剂,即治法是后于方剂形成的理论。方剂治法,二、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上看:方剂从属于治法,方剂依附于治法。辨证施治的四个阶段是理、法、方、药。治法当其已经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治法方剂,三、综合的看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从方剂的运用经验不断形成了治法以后,治法又能反过来指导创立新的方剂。同时只有用方之后,才能验证其治法的正确与否。所以说:“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总之,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既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法定之

11、后,才能配伍组方。故此,理、法、方、药就成为中医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高度概括。,第三节 常用治法,早在黄帝内经里就记载有很多关于治法的理论和具体方法。到了伤寒杂病论时,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一整套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从而大大的丰富和提高了治法的内容。以后,许多后世医家又创立了很多新的治法。但这么多的治疗方法,一般可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八法”的内容,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发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和、或虽有汗而寒热不解等病证,都可以使用汗法。如:麻疹初起,疹出不畅;疮疡

12、初起,恶寒发热;痢疾、疟疾等而有表证者,均可使用汗法治疗。,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痰涎壅滞、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证。体质虚弱或有痼疾者,慎用。因为吐法伤胃气,故体弱者慎用。,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脘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积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在肠胃,如大便不通、燥屎内结、痰饮内停、瘀血停滞等。,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解:和解表里,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调和:调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病

13、的目的。伤寒明理论中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这就是指和解。,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寒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表寒证汗法;里寒证温法,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寒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若热伤阴津,阴液耗伤太过,这是应用苦寒之品,但热不退,是由于“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故应与滋阴并用。表热证汗法;里热证清法,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

14、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未溃期)等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消之”、“结者散之”。,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侯的一类治法。适用于气血、阴阳以及脏腑的虚弱等证。,上述八种治法,不能孤立对待。因为病情复杂,往往不是单用一法所能适应并取效的。在运用过程中,常须数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照顾。正如医学心悟中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情,恰当掌握八法,灵活运用八法,才能提高疗效。,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人们在积累了一定

15、数量的方剂之后,就要从中找出它的共性和规律来,由于找规律和共性的角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以组成、病证、功用、综合等分类方法。下面我们就分别讲一下这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按组成分类:,(一)“七方”说1、形成源流:始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提出“七方”,到金人成无己的伤寒方药明理论中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2、具体内容:,(1)大方: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药力猛,治疗下焦之病的方剂。 (2)小方: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少,病邪轻浅无兼证,药量虽大但分次服用的方剂。 (3)缓方:药性和缓,需长期服药的,治疗慢性疾病,徐徐收效的方剂。,(4)急方:药性急剧,治疗急证急病

16、,能迅速取效的方剂。 (5)奇方:单味药物或主药为单数或味数合于单数的方剂。 (6)偶方:指两味药组成或味数合于双数的方剂。 (7)重(复)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剂合用,用于治疗较复杂疾病的方剂。,3、“七方”的使用价值:,对此有争议。有人认为:从不同组成而分类方剂的说法,不能作为方剂分类的方法,而是一种制方之理,即制方的方法,是指导临证组方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按“七方”分类的方书。,(二)祖方(主方)分类法,这是按方剂的药物组成来归类方剂的方法。明施沛编著的祖剂一书中,认为“仲景之书最为群方之祖”。,如:四君子汤+陈皮异功散+陈皮、半夏六君子汤+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香砂六君子汤 施沛按组方的分类方剂之意在于溯本求源,但在很大程度上事与愿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