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7021588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结束,,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作者简介:,回首页,望 岳,岱宗

2、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回首页,,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回首页,荡胸生曾云,回首页,决眦入归鸟,回首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首页,整体感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

3、阳割昏晓。,泰山,助词,无义,高兴,惊人之笔,远望,近望,描写山之秀美,描写山之高大,虚,实,回首页,终当、终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细望,愿望,内心激荡,眼界开阔,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艺 术 特 色,自远至近,从朝至暮;语言精警,情感饱满。,回首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逐句品读,回首页,造化钟神秀,

4、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回首页,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回首页,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

5、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点击视频朗读,回首页,整体感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望中所见,见中所感,情景交融,回首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家书珍贵,夸张写愁,艺 术 特 色,情景交融,深沉含蓄。,融家愁国恨于一炉,回首页,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

6、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回首页,,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回首页,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

7、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回首页,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回首页,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

8、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回首页,小结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回首页,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石壕吏,回首页,唐肃宗乾元

9、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写作背景,回首页,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与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

10、登前途,独于老翁别。,回首页,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回首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回首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回首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

11、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回首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回首页,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回首页,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回首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

12、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回首页,想一想,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诗歌鉴赏,回首页,想一想,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回首页,,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回首页,,想一想,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呼

13、 啼 怒 哭,回首页,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回首页,,想一想,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回首页,赏析:,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回首页,小结,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回首页,,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 改写石壕吏。,回首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