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992915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光的折射》说课材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的折射 说课材料,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 饶勇,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三、教法设想,四、学情分析,五、学法指导,六、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八、板书设计,采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在错误中成长。,设计理念:,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并且通过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同时应

2、用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在操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目标定位,(二)重点与难点,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2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3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2通过观察、猜想、检验、联想等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精神。,(一)目标定位,【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新课标规定,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增加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初中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都比较弱,必须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果直接给出物理现象结论会限制学生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课改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

4、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教法: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只有鞋子合脚时才不会感觉鞋子的存在,才能更好地上路。”教学方法的设计就如同鞋子样式的选择。选择适合于文本、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课标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鉴于此,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遵循学生个体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法: 1、实验引入法:教师通过实验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法:实验是学好物

5、理的基础也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努力寻求新方法,探索科学内涵的思维方式。本课应用实验探索法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向更高层次科学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 、对比法:与以前所学知识及方法进行对比教学。 4、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可见度不大的折射现象用动画演示出来。,三、教法设想,【确立的依据: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探究物质间的规律。同时要求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团结合作,大胆尝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知识渴求是学生学习本节的思想动力。

6、中学生的好动心理是本节课实验教学的基础。 2、初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会了一些物理思维方法和一些实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前面光的反射的学习,有了一定光学知识基础,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3、由于初中生思维的不是很严密,在实验探索中缺乏严密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手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给本节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物理教学提倡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提高物理水平。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本节我将给学生采用如下方法: 观察法:通过对光的

7、折射现象及折射规律的观察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观察是一切思维的源泉,据统计人脑储备的信息70来自视觉,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调动多种器官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是自然学科易不容辞的责任。 讨论法:课堂好比舞台,但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学生之间的讨论是学生思想的交换,通过提供内容,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当好课堂促进者,营造民主、和谐团结合作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自主体验、感悟、探究 对比学习法:通过对以前的知识回忆,对知识进行迁

8、移新知识的学习方法。,五、学法指导,【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用讨论和对比方法等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一)、新课导入:,六、教学过程,(二) 、进行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开篇的关键,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通过由折射引起错觉的小实验,认识折射现象,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探究的兴趣】,(一)、新课引入,【演示一】:渔夫叉鱼 【演示二】:折射断笔,、光的折射现象,

9、主动探究、构建知识(通过探究和动画演示突破本节重点) 小组实验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学生可观察到进入水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向方,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规律 小组实验: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对比反射定律猜想折射规律) 小组实验3: 研究光从水进入空气中的物理规律,提出问题: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们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

10、学生动手去探索光的折射规律,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体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讨论交流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 居中)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让学生在动手中探究知识,参与过程的讨论,增加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科学知

11、识的过程前进,而不是仅仅记住科学家的结论,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征,同时通过演示实验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升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练习巩固:完成下列折射光路图。,【本环节通过简单的测验,辅助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高度,来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情况。】,、物理 生活社会:,(1)分小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光折射现象:折射断笔、硬币显形(学生体验)露珠上的风景、晚上星星眨眼睛池水变浅、海市蜃楼、日出(动画课件演示分析成因)教师补充:什么是虚像?,(2)从物理走向生活,例一: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要向看到的鱼的下方投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12、?,例二:“九寨沟”的镜海中有着“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美境奇观,这水中画面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鸟”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此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中的差距,让学生不仅学会理论探讨,同时学会应用所学来解释物理现象,这也是新课标中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具体体现。 】,知识小结,(1)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由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决定,速度大角度就大,反之则小。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布置作业,(1)光从空气倾斜穿透玻璃砖时,光线将会怎样传播?试画出你猜测的光路图。 ()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如高楼上的红旗),问:比实际高了还是低了?,【此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了解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中的差距,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为学以致用才是研究物理现象和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板书设计,再 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