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6992902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11廉颇蔺相如列传(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理念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涌现了大批的风流人物,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千古,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令后人景仰和追慕。读他们的事迹不但会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会让我们找到做人的方向。读传写他们的文章,学习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会格调与韵味,会提升我们的文学与文化修养;从文言积累的角度看,识记其中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去解读其他文言文作品,会提升我们的解读能力。,单元目标 1了解司马迁、班固、范晔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积累三篇文言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积累重要的

2、文言实词、虚词。 4努力练习诵读和翻译,切实提高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5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并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内容提要 这个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属于人物传记。而且是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重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选文以记叙蔺相如为主,廉颇次之。文章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上也匠心独运,很值得我们学习。,苏武传是汉书人物传记中最辉煌的篇章,人物精神彪炳千秋,人物形象光彩照人,描写手法又生动传神。它真实地记叙了苏武被匈奴扣留后长期坚

3、持艰苦卓绝斗争的动人事迹,赞颂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君爱国的精神。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史实复杂,但传记结构严密,材料剪裁得当,线索清楚。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相互映衬对照等手法,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斗争场面和苏武这个历史人物的坚强性格。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张衡传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他在文字、科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政治上的作为;其中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是本文记叙的重点。文章语言质朴简洁,叙事详略得当,结构有条理,阅读时要认真领会。,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赏析】 建安诗人徐干有著名的

4、室思诗五章,第三章末四句是:“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后世爱其情韵之美,多仿此作五言绝句,成为“自君之出矣”一体。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写给情人的诗(题一作江陵愁望寄子安),无论从内容、用韵到后联的写法,都与徐干室思的四句十分接近。但体裁属七绝,可看作“自君之出矣”的一个变体。惟其有变化,故创新也在其中了。,五绝与七绝,虽同属绝句,二体对不同风格的适应性却有较大差异。近人朱自清说:“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调。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总之有余味深长。这也配合着七绝的曼长的声调而言,五绝字少节促,便无所谓风调。”(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读鱼玄机这首诗,觉着它比自君之出矣多一

5、点什么的,正是这里所说的“风调”。本来这首诗也很容易缩成一首五绝:“枫叶千万枝,江桥暮帆迟。忆君如江水,日夜无歇时。”字数减少而意思不变,但我们却感到少一点什么的,也是这里所说的“风调”。 试逐句玩味鱼诗,看每句多出两字是否多余。,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

6、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

7、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画,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鱼玄机此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尾联中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大有助于抒情。每句多二字,却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答案】 D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 “方”通“仿”,相仿、相同。,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

8、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2)状语后置句 以勇气闻于诸侯 会于西河外渑池,(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 (4)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5)省略句 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6)被动句 徒见欺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使不辱于诸侯,7走近作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

9、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

10、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颁。,8了解背景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

11、的。,9开阔视野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现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史相近;“本记”除秦本记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王统治的历史。,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完璧归赵”) 1吃透文本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分别交代廉颇、蔺相如以前的身份、地位。廉颇这时因取阳晋之功,做了上

12、卿,闻名于诸侯,是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蔺相如则身份卑微,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故事正是从这两个人物开始的。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三至五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三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抱着与璧共存亡的决心同秦王周旋,终于不辱赵国使命。这一部分将人物放在最困难危险的境地来写,充分展示了他的智谋和勇敢。,2设疑激智 (1)廉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13、是什么?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其时,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繁的时期,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军虽然一直想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以主力对付赵国,使得蔺相如有客观上成功的可能。,(2)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是如何安排蔺相如出场的? 蔺相如是在赵国君臣对秦国威逼利诱,以空言求取“和氏

14、璧”之事束手无策左右为难时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两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与“勿予”两难。因而有了“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欺诈多,赵王为难,相如义无反顾前赴秦国,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出了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3)蔺相如出使秦国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国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后,

15、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意,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的贪婪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秦王不能得璧,将被迫接受条件,于是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王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至此,

16、秦王无可奈何,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王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4)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课文是从哪些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廉颇的思想性格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就是直率坦

17、白、勇于改错。,(5)这是一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文章,把握内容和线索脉络很重要,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之。 本文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去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以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始终,以秦赵两国的矛盾和廉蔺二人的矛盾作为线索,将廉蔺二人放在这两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将二人的性格鲜明地展现出来。其中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主线,“完璧归赵”“渑池会”是直接写秦赵矛盾,“负荆请罪”是写廉蔺二人矛盾,而秦赵矛盾的存在,又使廉蔺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实际上是间接写秦赵的矛盾。这样,看似能独立成篇的三件大事以秦赵矛盾这条主线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使文章结构谨严,线索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