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实用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981559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祖本纪》实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祖本纪》实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祖本纪》实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祖本纪》实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祖本纪》实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祖本纪》实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祖本纪》实用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祖本纪高祖本纪教案教案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 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 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 生生的汉高祖。 二、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 ,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 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 ) ,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 过程。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 ,刘邦称帝后的情况。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3、一、学生自读 1-4 段 二、疏通文章: 第 1 段: 字义: 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第 2 段: 字义: 高祖每酤留饮(买酒)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 3 段: 字义: 高祖常繇咸阳(同“徭” ,服役)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 第 4 段: 字义: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无所诎(同“屈” ,理亏)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引入坐吕公女乃

4、吕后也 三、小结: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 言“贺钱万”等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四、学生朗读 5-7 段 五、疏通 第 5 段 字义: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 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可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昌邑未拔与偕攻开封 第 6 段: 字义:降章邯 (使投降,使动用法)诸所过毋得掠卤(同

5、“掠掳” )秦人 (同“喜” )秦军解(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啖以利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第 7 段: 字义:系颈以组(丝带)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降轵道旁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六、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提问:“破之” “因大破之” “遂破之” ,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

6、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 ,而史记 留侯世家 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 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 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 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三,减轻百姓负担。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一、朗读并疏通 8-1

7、4 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沛公从百余骑(使从)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实不用其命(服从)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欲以求封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何以得主约是迁也与项羽决胜垓下 二、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 败项羽。 提问: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 (答案略) 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8、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三、四面楚歌,瓦解斗 志。 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三、朗读并疏通 15-17 段。 字义: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连百万之军(统率)高祖欲长都洛阳

9、(定都,名作动) 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 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此所以失天下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朗读并疏通 18-20 段。 字义: 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比沛(和一样) 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 六、小结: 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

10、俗鄙陋的一面。 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 加海内” ,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 “大风起兮云飞扬” ,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 “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 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 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 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

11、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 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 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 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 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 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

12、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 。 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 ,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 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 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 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

13、不虚美,不隐恶” ,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 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 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 物。、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 、谈谈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求 500 字 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