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97982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彭慰慰,课程考查要求:1、按时出勤,30%;2、完成课堂讨论及作业,30%; 3、期末考查,40%;4、上课回答问题,额外加分。,教 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喻中 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许兵 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课前讨论,你认为法治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是法治理念? 你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 (一)法治 法治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 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二)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

2、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一)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密不可分。 (二)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为主体。 (三)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坚持从现阶段国情出发,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问题。 (四)

3、充分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提供了符合法治精神和时代特点的指引。,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二)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五)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各自从不同侧面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原理,同时又完整地描绘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图景。,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

4、质属性1、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也才能有可靠的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灵魂。,(二)三个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 1、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和维护

5、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面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 3、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把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作为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和司法必须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特权,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理论源脉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是统治

6、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以及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服务大局理念的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以及人权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论基础。 3、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关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思想,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档的领导理念的重要理论根据。,(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法治理

7、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科发展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法、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入了新思想、新观点。,(三)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重要参照 “民为邦本”、“法尚公平”、“法不阿贵”、“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以和为贵”、“无讼是求”等观念,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植

8、于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四)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强制和权威论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对这些理论加以理解和诠释。 2、适当吸收和参考现代西方实用主义法学以及社会法学派等理论流派强调法律的社会利益,突出法律的社会功效等观点,深化对法治实践与外部社会联系的认识。 3、摒弃和排拒“三权分立”、绝对化的“司法独立”以及机械教条的“法条主义”等理论与观念。,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二)社会去

9、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判断。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所处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的准确认知。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开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次重大创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宪法(195

10、4年)。 2、第二次重大创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3、第三次重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4、第四次重大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注意:四代领导集体创新之间的一脉相承。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框架与基本制度。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法律制度。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前两代领导集体的基础之上,认识到了法治

11、和法制的区别,以及法治的重要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了宪法。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前三代领导集体的基础之上,将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法治”上升到了理念的高度,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

12、引。 (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讨 论,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你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思考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 A.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B. 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C. 为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了理论前提D. 是建立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专题二 依法治国,一、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13、理国家、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注意:依法治国的概念,并不是直接定义依法治国本身,而是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入手,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定义。,(二)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择 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社会发展现实及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了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我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深入实施依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

14、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3)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及时立法,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15、。,3、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要坚持司法公正。 (2)要实现司法高效。 (3)要树立司法权威。,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5、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 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逻辑结构非常清晰。首先是概念,从三者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其次是重要意义,1999年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第三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过程,注意涵盖了法治实践的全部,即立法、

16、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切环节都要实现依法治国。,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治理方式。 针对社会管理领域中的重点人群、重点活动、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二)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1、排除法律万能论和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 2、在我国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除了宪法和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外,还有党的方针政策、党纪党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各种社会组织合法的规章制度,以及为人民群众所广泛认同的民规、民俗、民约等。 3、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注意: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主要手段是正式的法的渊源,如宪法和法律等,但是还要注意到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比如党的方针政策等的重要作用。总之,要做到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之间的有机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