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968025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积 聚,一、定义,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二、症候特征,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积和聚又分别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积证表现为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且结块大多由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疼痛逐渐加剧。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腹内病变的同时,常出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病情较重者甚至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聚证则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或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

2、。一般病程较短,全身症状亦不如积证明显。,三、病因病机,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情志为病,首先病及气分,使肝 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 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 行,则为聚;气血郁滞,日积月累,凝结呈块则为积。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由于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 味,辛辣之品;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以致 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痰浊阻滞之后,又会进一步影响 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互 相搏结,而引起积聚。,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等多种外邪及邪毒如 果长时间的作用于人体,或侵袭人体之后留着不去,

3、均可导 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 凝,日久形成积聚。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病后,或黄疸经久不退,湿 邪留恋,阻滞机;或久疟不愈,脉络痹阻;或感染血吸虫, 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畅,脉络瘀阻。以上几种病证,日久 不愈,均可转归演变为积证。积聚的发生主要关系到肝脾两 脏;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其中聚 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则以气滞,血瘀,痰结三者均有, 而以血瘀为主。,四、诊断, 积证 以腹部可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并有胀痛或刺痛为临床特征。积证大多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倦怠乏力

4、,胃纳减退,逐渐消瘦等正气亏虚的症状。而积证的后期,一般虚损症状均较为突出。 聚证 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其发作时,可见病变部位有气聚胀满的现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缓解时则气聚胀满的现象消失。聚证发作之时,以实证的表现为主,反复发作,常出现倦怠乏力,纳差,便溏等脾胃虚弱的症候。,五、鉴别诊断,痞满 痞满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可见,更不能扪及包块,临床上以此而和积聚相区别。 鼓胀 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临床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所不同的是鼓胀除腹内积块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胀大。故腹内有无水液停聚,是鼓胀与积

5、聚的鉴别要点。,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的治疗亦较易。 辨积块的部位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来看,在内科范围的脘腹部积块主要见于胃和肝的病变,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呆,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肠。,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

6、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较小,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而一般情况尚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渐瘦等症。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明显消瘦等症。,治疗原则聚证重调气,积证重活血。聚证病在气分,亦舒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分证论治 聚证 肝气郁滞 食浊阻滞 积证 气滞血阻(初期) 气结血瘀(中期) 正虚瘀结(后期),七、转归预后,聚证的预后一般较好,而积证的预后一般较差,现在由于医学的进展

7、,积证的预后已有了很大的好转,可以使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生存时间延长,部分患者甚至可望获得治愈。积证后期,因肝胆舒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水液内聚而成为腹胀;火热灼伤脉络,或气虚不能摄血,或脉络瘀阻,血液外溢,而致吐血,便血,衄血等,均为病情重笃,预后不良之象,当积极救治。,结语,积聚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情志抑郁,酒食内伤,邪毒内侵及它病转归是引起积聚的主要原因,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结及正气亏虚。聚证以气滞为主要病变,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聚证,以舒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原则;治疗积证,则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并应注意攻补兼施,治

8、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谢谢观赏!,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病情常随情绪而起伏,苔薄,脉弦。 治法:舒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丸。,症状: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症状: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症状: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苔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症状: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质舌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