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695077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认知功能是指对各种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关关系或事物之间的内部规律的知晓和判断能力。 人体为了在环境中安全的生存,必须彻底了解自己周围的事物,并作出合适判断。包括具体属性及抽象性概念。,目录,认知功能概念,游戏与儿童认知发育的关系,上肢功能与认知发育的关系,认知发育的过程,一、认知功能的概念,(一)感觉、知觉、认识 1.感觉(sense):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感觉是一切认识基础。,一、认知功能的概念,(一)感觉、知觉、认识 2.知觉(perception)

2、:指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及其属性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它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是多种感觉互相联系和活动的结果,也被被称为意识化的感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等特征。 孩子对关门声的辨识。,一、认知功能的概念,3.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含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它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思维、概括、想象而完成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把握。,一、认知功能的概念,4.认知功能:认知由认识和知觉两个词的词首组成,代表感觉刺激的知觉处理水平上升到认识处理水平的过程。,(二)行为要素及其构成 五个行为要素 感觉、运动、认知、情绪、人际关系,一、认知功能的概念,二、上肢功能与

3、认知发育的关系,(一)上肢功能促进认知功能的发育手的动作与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二)上肢功能与脑的活化性 手的不同使用方法时,大脑皮质的血流量有明显不同,提示不同的手部动作对大脑的活性化程度不同。 屈伸、抓握时大脑血流量少于以拇指为主的其余四指的顺序运动。 促进大脑和手指功能共同发育的动作,既能提高大脑功能,又能增加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一)认知功能发育的顺序 对事物理解的三个阶段:动作表象、映像表象和符号表象。 动作表象:只看不能理解,需要伴随具体操作而逐渐理解的阶段。 映像表象:通过手操作增加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形成知觉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符号

4、表象: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抽象化,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1.对外界环境的理解和运动的发育 新生儿期:仰卧位的生理性屈曲、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这是由于胎儿期子宫壁的安全感随着出生而消失,没有具有抵抗感的支撑面,只能通过肌肉的强烈收缩寻求自身内部的稳定点。稳定点由体内向体外转移。,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2.视听觉相关的运动功能发育 新生儿期:自我保护和生存是最优先发育的课题,所以触觉中的痛温觉发育优先于位置觉、立体感觉和运动觉的发育。 视觉信息+触觉体验=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听觉发育优先于视觉发育:在发育早期,听觉刺激较视觉刺激容易被大脑接受。让新生儿听胎教音乐和母亲的

5、心跳,会发现新生儿变得安静。发音器官的协调控制有助于呼吸及摄食功能发育:颈部的直立。,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摄食经验也为构音功能的发育奠定基础: 断奶前期:虽然颚、口、舌能一起运动,但还不会充分咀嚼;发音方面主要为喉头声门。断奶中期:舌和下颚运动控制的增加,逐渐具备了咀嚼功能;发音方面开始使用舌的运动,能发出辅音。断奶后期:口唇等运动控制发育完成,具有良好的摄食能力;发音方面开始发出双音节词。可见,构音功能的发育是与摄食功能同步发展的,也遵循由中枢向外周发育的原则,即喉头-舌,颚-口唇。,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3.印象、感情、意志的发育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6、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4.言语发育 认知的最终发育阶段就是对语言(符号)的理解。符号是指将事物的本质提取出来,使其容量变小,增加记忆量。随着语言的获得,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这被成为符号表象。,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二)皮亚杰认知发育理论 1.同化和调节: 将自身行为或思考的方法构成图示。 理解和适应图示的过程,称为同

7、化。 原有图示无法实现,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图示进行修正,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称为调节。,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2.游戏、模仿、智能 游戏:同化占优势的状态。游戏中儿童不管怎么样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耍。 模仿:调节占优势的状态。必须让自身的动作或声音去适应并模仿对方。 同化和模仿之间的平衡状态被皮亚杰称为智能。,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3.认知发育结构 操作:指在头脑中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推理的过程。 前操作期:指概念形成之前、具体事物的印象输入阶段。 具体操作阶段:指将个别具体的事物归纳成概念的时期。 形式操作阶段:抽象概念的形成阶段。,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三)认知发育阶段 1.感觉运

8、动阶段(0-2岁) (1)第一阶段:0-1个月 游戏:常有反复的反射运动; 模仿:没有自发性模仿,但其他婴儿啼哭时也会随着哭; 智能:不能经由头脑思考,对位原始反射。觅食反射、抓握反射等。,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2)第二阶段:2-4个月 游戏:不断拨弄自己的身体,手能够到的部位如双足或另一只手容易成为玩耍对象。同化过剩期,手足或其他能触摸到的任何物品都放入口中。 模仿:婴儿发出声音,如果大人模仿,则婴儿持续发出这种声音,称为循环模仿。 智能:从反射性动作发展成获得性动作。,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3)第三阶段:5-8个月 游戏:兴趣从自身扩大到周围事物,循环反应不只是针对自己身体的刺激,

9、也包括摇、打击、压等发出的声音。 模仿:学习大人的摇头动作。 智能:开始理解自已与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出现意向性活动。,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4)第四阶段:9-12个月 游戏:由玩具引诱的玩耍变成为了游戏而做游戏。游戏对象的广泛性。 模仿:能够模仿自己无法看到的动作或表情,如做鬼脸;也能模仿声音,如mama,baba,byebye等。 智能:协调运动开始发育,出现目的和手段分化的动作;看不见的东西,能理解其存在,开始去寻找。,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5)第五阶段:13-18个月 游戏:寻找最有效的游戏方法。 模仿:根据场所的提示,模仿全新的动作和声音。 智能:知道不同的动作方式会得到不同

10、的结果,因此开始探索游戏的方法以寻求更有趣的结果。,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6)第六阶段:19-24个月 游戏:使用象征性的游戏,如模仿开汽车游戏,把积木当做汽车。 模仿:及时没有样品也能模仿,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仍能再现所记住的动作和声音。 智能:能回想去许多动作模式,能理解物体的特征。,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2.前符号思考阶段(2-4岁) 儿童根据自己的印象来理解物体和语言。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刻板。,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机械联合:因某事而回想起过去的事,现在情况进行联系,并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传导推理:这一时期的儿童尚不能从个别情况来推论一般规律,认为发生在自己身

11、上的事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3.直觉思考阶段(5-7岁) 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类,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但常受知觉和自身体验的影响。对分类、关系、数量等概念还不能进行论述性操作。 不能掌握守恒原则。,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一)游戏的本质和特征 1.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首先,游戏是一种社会需要; 其次,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 再次,游戏同社会生活条件有密切联系。 社会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它把游戏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2.游戏的具体性 游戏是一种

12、由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主要的心理成分有想象、直接的兴趣、愉悦的情绪动作和语言。 这些心理成分的参与,使得游戏呈现虚构性、兴趣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二)游戏的类别 1.感觉游戏:指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如胎教音乐、触摸到轻微震动的按摩垫等;2.功能游戏:指重复性的肌肉动作,如击鼓、滑滑梯、彼此追逐等。此类游戏在2-3岁达高峰状态。儿童通过这类游戏熟悉知觉和动作活动。3.模仿游戏:随着感知和认知的发展开始模仿他人动作,如过家家、模仿明星唱歌跳舞等。,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4.被动游戏:一个人独自进行的游戏,如看电视、听歌、看书。

13、父母应慎重选择被动游戏的内容,避免幼儿吸收不正确的知识,抹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构建游戏:有明显的目的性,通过操作物体和玩具来构建或创造新作品,如搭积木等,4-5岁最为普遍。,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三)游戏在儿童发育中的作用 游戏活动在进一步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发育的同时,也促进认知功能的发育。1.对幼儿认知发育的促进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材料,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 游戏往往重复反映儿童经历过的事件,起到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的变换身份、一物多用,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

14、,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2.游戏对幼儿情感发育的促进作用 幼儿情感的特征:不随意性、不稳定性和肤浅性。 游戏中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反映的是幼儿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有助于其情感向积极、稳定的方向发展。3.游戏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 游戏中幼儿的心理压力最小,对自身行为掩饰也小,容易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兴趣、态度,以及特长和缺点。成人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使其个性得到良好发展。,(四)幼儿游戏的发展 幼儿游戏的发展,与其生理、心理发育密切相关。游戏的内容、形式、结构等随着幼儿的发育而改变。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又称感觉运动游戏、功能性游戏,这一阶段认知活动主要依靠直接

15、感知和实际动作,游戏中几乎不存在任何象征性。 游戏的动机在于感觉和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游戏形式也只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一动作,以抓、摸、拿等为主。反复摇拨浪鼓、丢玩具、相互追跑是这种游戏的典型表现。,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2.象征性游戏阶段(3-7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言语功能,但还不能完全依靠这一抽象符号进行思维,主要依靠象征来思维。 游戏中,象征性活动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景和行为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在这一时期,集体象征性游戏的发展趋势呈倒U形曲线,独自象征性游戏的发展呈正U形曲线。,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3.规则性游戏阶段(8-12岁) 规则性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丧失了具体象征性的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 开始解除“自我中心性”,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利用别人的观点去矫正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游戏中大家 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成为可能。 这时的游戏以一些有规则的竞赛性游戏为主,如打球、玩弹子、下棋等。这种游戏的发生频率在6-10岁之间呈稳步上升趋势,10岁后下降。,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Thanks,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