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6940060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心理活动概况:,外界的刺激(影响) 个性: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爱好、信念等)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动机、目的、意向)外显的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基础,神经生理基础:人脑的神经生理功能生理心理学(神经系统、大脑、反射、心 理发展) 社会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社会心理学(个体、群体、应用)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基础与支柱吴江霖,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国外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力图理解和说明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实际上或想像中存在的他者(在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集团中占有一定地位

2、、扮演一定角色的他者)之影响的一门学问。” G.W.奥尔波特 1)强调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2) 重视对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不同于社会背景)3) 人们对客观情境的理解比真实的客观情境更重要4) 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受社会、人格、文化影响的个体对各种社会刺激所作的内隐和外显反应及规律的学问。,小结: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 说明这些心理活动为什么发生 预测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产生某特定心理活动的概率 对各种社会行为提供有帮助的改变,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社会心理学(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动机、

3、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2.群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结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决策、群体互动、相符行为、集群行为)3.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管理、消费、司法、环境、健康、心理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六、参考书目,教材: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崔丽娟,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四章 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和实质,(一)社会化是什么是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

4、技能、气质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既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过程,又是个体赋予社会新内容的过程。,第三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生活技能、性别角色、道德、政治、职业社会化等 一、道德社会化(一)定义1.定义:就是将道德准则和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2.人的道德性包括(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他人;(2)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3)行动。(二)道德认知 1.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认知有两个阶段,依行为后果做出判断;依据行为动机、意向做出道德判断,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1.生物学的作用(染色体、大脑两

5、半球发展差异、性腺激素)2.社会文化定型(父母教养方式、教师的引导、性别认同的过程),(二)性别差异的表现 生理常数和心理常数有差别 能力的差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能力 行为的差异:侵犯与利他;支配行为 个性的差异:自信心;成就动机;移情; 社会交际,讨论,你如何评价“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三、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学习接受现有政治制度、政治信念、思想体系、政治态度,具备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入队、入团、入党、升国旗、竞选班干部、组织社团,职务晋升、人大代表、参与选举等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四节 社会化的类型和历程,社会化是人终身的课题

6、 一、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埃里克森:八阶段说 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说,1.婴儿期(01):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7.成年期(2565):形成创造感、避免停滞感,8.老年期(65岁以后):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感,6.成年早期(2024):形成亲密感、避免孤独感,5.青年期(1220):自我同一性、避免认同混乱,4.学龄期(612):勤奋感、避免自卑感,3.幼儿后期

7、(46):主动感、克服内疚感,2.幼儿期(13):自主感、避免怀疑、羞耻感,第五节 影响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一、家庭 二、学校 三、同辈群体 四、职业 五、大众传媒,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1.儿童期社会化是一生的关键期;对家庭的生理、心理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2.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种族、阶层、宗教、经济状况、地区等;3.家庭成员的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父母素质及其相互关系、生活方式、小孩数量。4.父母施教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给予-拒绝;支配与服从;教化与模仿),二、学校,1.教给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有独特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 3.培养组织纪律性,

8、接受社会控制; 4.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和创造基础; 5.起到筛选的作用,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三、同龄群体,1.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 2.在无意中社会化; 3.同辈群体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四、工作单位,1.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 2.职业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不同,人的社会化状态也不同; 3.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人生目标; 4.工作过程也是角色调适、不断学习的过程; 5.培养纪律性和竞争意识; 6.单位组织领导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五、社区,1.通过各种人物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2.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对人文地理环境和

9、时空知识的了解(宽窄巷子、音乐广场) 3.社区社会舆论使人了解社会规范 4.提供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案例:13岁留守儿童毒杀父母,六、大众传媒,1.对文化规范的影响:信息广,开阔视野;但引导不好也可能混淆视听、模糊规范 2.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暴力色情内容对儿童成长不利;青少年社会化;成年人网恋、网络交往 3.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促进社会变迁,但也教会犯罪分子新的犯罪方法。 4.网络成瘾,第五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二、社会认知的理论发展三、社会认知过程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管理 第三节 归因理论,NEXT,第一节 社会认

10、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1.定义: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规律的感知与认识(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 2.社会认知的阶段 社会知觉、形成印象和社会判断(行为归因),二、社会认知过程,(一)社会知觉 1.定义: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 2.特点-直接性 -整体性 -选择性 -心理惯性 (二)社会印象 1.定义:即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是对他人外表、人格、行为、情绪特征的记忆。 2.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和固执性。,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管理,一、印象概述 二、影响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首因效应:,阿希的实验: 精干

11、、坚信、健谈、冷酷、机智、进取、有说服力,精干、坚信、健谈、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二)近因效应/新奇效应,如何解释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矛盾?,1.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时,首因效应起作用;被非连续感知时,近因效应起作用。,2.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作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作用。,3.二者谁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评价。,(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四)刻板印象/刻版印象,三类情形:1.由认知主体类型不同造成的刻板印象,2.通过第三条渠道得到的信息,形成某种系统的印象,3.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或沟通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彼此不解、厌恶。 不同民族、种族、职业的人之间,练习:以下情境中

12、什么效应在起作用?,1.情人眼里出西施,2.初次相亲但没成功,3.抽烟的女性多半轻浮、反叛,4.一个平素崇拜的偶像肇事后驾车逃逸,偶像在心中崩塌,第三节 归因理论,一、什么是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对人们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如成绩下降探因、犯罪动机分析,对行为者具有动机作用:使其积极努力,或使其消极泄气,60年代开始以来,形成了多种归因理论,二、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内因和外因、稳定不稳定方面,支配原因,第六章 认识自我,一、自我概念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三、自我体验 四、自信心,NEXT

13、,一、自我概念,(一)自我定义自我(self)在有些教科书中又称为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你自己所拥有的关于你自己的各种信息的复杂集合。,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特征例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例如兴趣爱好、能力、性能、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2.弗洛伊德的自我观本我:代表情欲,包括最原始的冲动和被压抑的习惯自我:代表理性,帮助本我获得满足超我:代表道德良知与自我理想。 3.伯恩的 PAC理论 父母自我P,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用。成人自我A, 特征是客观与理智,一般能与人平等交往。儿童自我C, 以冲动、偏执为特征。理想的相互作用应该

14、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 有时会有交叉。,第七章 认识他人,一、对人认知方式1.有相互作用的直接对人认知:面谈2.无相互作用的直接对人认知:见面而无交谈3.有相互作用的间接对人认知:写信、打电话、 网聊4.无相互作用的间接对人认知:看记录片,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二、非语言沟通 (一)非语言沟通的意义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语言行为;表达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二)非语言沟通的分类1.有声的:尖叫、呻吟、痛哭、语调2.无声的:表情、手势、体态、触摸、人际空间,第一部分 应激与心理调适一、应激、应激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导致应

15、激的因素就是应激源。,第四讲 心理应激与冲突管理,四、应激与绩效的关系,(1)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的个体差异。增加胃酸分泌胃溃疡升高血压高血压 (2)遗传或既往疾病造成的特殊脆弱性 (3)早期习得经验如:孩子气喘,家长允许她不去幼儿园,以后孩子可能发展成典型的哮喘以获取想要的待遇 减轻应激的方法:生物反馈松驰训练,应激导致的个体生理反应取决于三个因素,六、减弱心理应激负面影响健康的方法,1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如逃避引起吵架、愤怒的场所。 2心胸宽大、乐观地应对和处理负面生活事件。 3增强自身应对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过各种放松措施控制或转移负性情绪。 5学会各种放松技术,如气功、生物反馈疗法、散步、白日梦等。 6取得社会支持,取得亲人、友人支持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