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93699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典例题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平面直角坐标系重点考点例析平面直角坐标系重点考点例析】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特征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特征 例例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m,m-2)在第一象限内,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根据第一象限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正,可得出 m 的范围解:解:由第一象限点的坐标的特点可得:,020mm 解得:m2 故答案为:m2 点评:点评:此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一象限的点的 坐标,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正 例例 1 1 如果 m 是任意实数,则点 P(m-4,m+1)一定不在(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

2、D第四象限 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求出点 P 的纵坐标一定大于横坐标,然后根据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解:解:(m+1)-(m-4)=m+1-m+4=5, 点 P 的纵坐标一定大于横坐标, 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 第四象限的点的横坐标一定大于纵坐标, 点 P 一定不在第四象限 故选 D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 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 例例 2 如图,矩形 BCDE 的各边分别平行于 x 轴或 y 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由点 A(2,0)

3、同时出发,沿矩形 BCDE 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 1 个单位/秒 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 2 个单位/秒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 2012 次 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A (2,0)B(1,1)C(2,1)D(1,1) 分析: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由于矩形的边长为 4 和 2,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 的 2 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 解答:解:矩形的边长为 4 和 2,因为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 2 倍,时间相同,物体 甲与物体乙的路程比为 1:2,由题意知:2第一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 121,物体甲行的路程为 12 =4,物体乙行的

4、路程为 12 =8,在 BC 边相遇;第二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 122,物体甲行的路程为 122 =8,物体乙行的路程为 122 =16,在 DE 边相遇;第三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 123,物体甲行的路程为 123 =12,物体乙行的路程为 123 =24,在 A 点相遇; 此时甲乙回到原出发点,则每相遇三次,两点回到出发点,20123=6702, 故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 2012 次相遇地点的是:第二次相遇地点,即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2 =8,物体乙行的路程为 122=16,在 DE 边相遇;此时相遇点的坐标为:(1,1) ,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

5、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就可以解决问题 例例 2 2 如图,动点 P 从(0,3)出发,沿所示方向运动,每当碰到矩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 P 第 2013 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点 P 的坐标为( ) A (1,4)B (5,0)C (6,4)D (8,3) 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定义作出图形,可知每 6 次反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 用 2013 除以 6,根据商和余数的情况确定所对应的点的坐标即可 解:解:如图,经过 6 次反弹后动点回到出发点(0,3) ,20136=3353, 当点 P 第 2013 次碰到矩形的边时为第 336

6、 个循环组的第 3 次反弹, 点 P 的坐标为(8,3) 故选 D 点评:点评:本题是对点的坐标的规律变化的考查了,作出图形,观察出每 6 次反弹为一个循环 组依次循环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3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1) ,B(1,1) ,C(1,2) , D(1,2) 把一条长为 2012 个单位长度且没有弹性的细线(线的粗细忽略不计)的一 端固定在点 A 处,并按 ABCDA的规律紧绕在四边形 ABCD 的边上,则细线 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是( )A (1,1)B(1,1)C(1,2)D(1,2) 分析:根据点的坐标求出四边形 ABCD 的周长,然后

7、求出另一端是绕第几圈后的第几个 单位长度,从而确定答案 解答:解:A(1,1) ,B(1,1) ,C(1,2) ,D(1,2) ,AB=1(1)=2,BC=1(2)=3,CD=1(1)=2,DA=1(2)=3, 绕四边形 ABCD 一周的细线长度为 2+3+2+3=10, 201210=2012, 细线另一端在绕四边形第 202 圈的第 2 个单位长度的位置, 即点 B 的位置,点的坐标为(1,1) 故选 B 点评:本题利用点的坐标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根据点的坐标求出四边形 ABCD 一周的 长度,从而确定 2012 个单位长度的细线的另一端落在第几圈第几个单位长度的位置是解题 的关键 例例

8、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P(-3,5)关于 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 (-3,-5) B (3,5)C (3-5) D (5,-3) 答:B 考点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点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例 3 在函数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1xyx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关系中主要有二次根式和分式两部 分根据二次根式的意义,被开方数 x+10,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x0就可以求出自 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解:解:根据题意得:x+10 且 x0 解得:x-1 且 x0例例 3 3 函数 y=中自变量 x 的取值

9、范围是( )3 1x x Ax-3Bx3Cx0 且 x1Dx-3 且 x1 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 0,分母不等于 0 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解:根据题意得,x+30 且 x-10, 解得 x-3 且 x14故选 D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 0; (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非负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3函数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2 2yxAx-2 Bx2 Cx-2 Dx-2 3A 考点三:函数图象的运用考点三:函数图象的

10、运用 例例 4 一天晚饭后,小明陪妈妈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描述了他们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 S(米)与散步时间 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面的描述符合他们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 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 ,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18 分 钟后开始返回 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根据图象可知,有一段时间内时间在增加,而路程没有增加,意味着有停留, 与 x 轴平行后的函数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多路程又在增加,由此即可作出判断

11、 解:解:A、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就回家了,图象为梯形,错误; B、从家出发,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描述不 准确,错误;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 ,然后回家了,图形为上升和下降的两条折线,错误;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到了一家书店,看了一会儿书,继续向前走了一段,18 分 钟后开始返回从家出发,符合图象的特点,正确 故选 D 点评:点评: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读懂图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 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函数图象用排除法判断 例例 5 如图,ABCD 的边长为 8,面积为 32,四个全等的小平行四边形对称

12、中心分别在A ABCD 的顶点上,它们的各边与ABCD 的各边分别平行,且与ABCD 相似若小平AAA 行四边形的一边长为 x,且 0x8,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和为 y,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 的大致图象是( )5A B C D思路分析:思路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知四块阴影部分的面正好等于一个小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再根据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列式求出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然后根据二次函数图象解答 解:解:四个全等的小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分别在ABCD 的顶点上,A 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小平行四边形与ABCD 相似,A,2( )328

13、yx整理得,21 2yx又 0x8, 纵观各选项,只有 D 选项图象符合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 故选 D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与相似多边形的面积的 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例例 8 已知一个矩形纸片 OACB,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洗中,点 A(11,0) ,点 B(0,6) ,点 P 为 BC 边上的动点(点 P 不与点 B、C 重合) ,经过点 O、P 折叠该纸片, 得点 B和折痕 OP设 BP=t()如图,当BOP=30时,求点 P 的坐标; ()如图,经过点 P 再次折叠纸片,使点 C

14、落在直线 PB上,得点 C和折痕 PQ,若 AQ=m,试用含有 t 的式子表示 m; ()在()的条件下,当点 C恰好落在边 OA 上时,求点 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考点: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坐标与图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相 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分析:()根据题意得,OBP=90,OB=6,在 RtOBP 中,由BOP=30,BP=t, 得 OP=2t,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由OBP、QCP 分别是由OBP、QCP 折叠得到的,可知OBP OBP,QCPQCP,易证得OBPPCQ,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15、即 可求得答案; ()首先过点 P 作 PEOA 于 E,易证得PCECQA,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CQ 的长,6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与 m= 1 6t2- 11 6t+6,即可求得 t 的值点评:点评: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此题难 度较大,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注意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4甲、乙两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两队在比赛时的路程 s(米)与时间 t(分 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队率先到达终点 B甲队比乙队多走了 200 米路程 C乙队比甲队少用 0.2 分钟 D比赛中两队从出发到 2.2 秒时间段,乙队的速度比甲队的速度快 4C 4解:A、由函数图象可知,甲走完全程需要 4 分钟,乙走完全程需要 3.8 分钟,乙队率 先到达终点,本选项错误; B、由函数图象可知,甲、乙两队都走了 1000 米,路程相同,本选项错误; C、因为 4-3.8=02 分钟,所以,乙队比甲队少用 0.2 分钟,本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