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6932185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歌行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燕歌行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燕歌行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燕歌行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燕歌行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燕歌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歌行(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 学 语 文吕梁高专中文系,燕歌行,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

2、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注释】,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题名。 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三时:即整天。一天分早、中、晚三时。 李将军:李广,汉武帝时名将。 烟尘:指战争。 非常:特别。 赐颜色:器重,优遇。,注释,极:到达的尽头。 凭陵:威逼,侵扰。 穷:尽。 死节:为国牺牲。 白刃:雪白的战刀。 顾:顾念。,【简析】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

3、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生平介绍,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县)人。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岑诗集。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

4、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按:此传中所言“一字仲武“及“为中兴间气集“,有误。编选中兴间气集的高仲武,另有其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字达夫,行三十五。史称其为渤海蓚(金河北景县)人,乃著郡望,其籍贯殊难断言。父崇文,韶州长史。适曾随父旅居岭南,后客居梁宋。“少濩落,不拘小节,隐迹博徒,才名自远“(殷璠河岳英灵集),开元七年前后,西游长安,求仕无成,乃东归梁宋,北上蓟门,对东北边陲军情,颇多切身体会。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褘总戎讨奚、契丹,适上诗于其幕下,求援引无结果。未几,南返宋州。二十三年,诣长安,应制科试,无成。与王之

5、涣、王昌龄、张旭等游。开元末,有相州,居淇上。天宝三载,春,来往于睢阳、陈留之间;夏,与李白、杜甫会于梁宋,登琴台,怀古赋诗。兹后,至涟上、东平。六载春后,始归睢阳,生活颇窘迫。八载,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县尉。,十二载,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辟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守潼关。玄宗幸蜀,间道奔行在,以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至德元载十二月,拜淮南节度兼采访使,与来瑱、韦陟等协力平李璘之叛。李辅国恶其才,数毁之,乾元元年左除太子詹事,留司东都。二年,相州兵败,奔襄、邓。五月,拜彭州刺史。三年九月,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冬,攻吐蕃兵败,乃于次年奉召回京,任

6、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正月卒,谥曰忠。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旧唐书本传、新唐书艺文志载高诗适二0卷

7、。直斋书录题解著录高常侍集为一0卷;郡斋读书志录其集一0卷外,复多集外集二卷、别诗一卷。现存高常侍集多为一0卷本。全唐诗卷二一一至二一四录高适诗,编为四卷。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收录敦煌写本残卷中高诗佚诗七首又四句,续补遗补诗一首,续拾卷一0补其诗四首。今人刘开扬有高诗适编年笺注。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一一、新唐书卷一四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校笺卷二。近人有高适年谱多种,以周勋初所著最为通行。(吴企明),题解,燕歌行原本是乐府古题。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燕歌行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可见,其辞多写有关边地

8、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高适的燕歌行在融汇前人征夫思妇内容的同时,另铸新意,将主题从丈夫、行役、妻子怀远的内容移到边塞军事上,这就大大加深了社会意义,拓宽了燕歌行这一乐府古题的表现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晚于高适的一些诗人如贾至、陶翰等写燕歌行,都基本上是循着他的路子。,写作缘起,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六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将践其禾稼。知义初犹固辞,真陀罗又诈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而行。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上令谒者牛仙童往按之。守珪厚赂仙童,遂附会其事,但归罪于白真陀罗

9、,逼令自缢而死。根据这一史料,可以看出这次战事并非御敌,而是为邀功而攻击。战败之后,竟然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甚至厚赂大臣,掩盖真相,可见张守珪的行为十分不光彩。,写作缘起,高适的好友由于亲历这次战争,所以对内幕一清二楚。作燕歌行叙述战事,高适读后,不禁想起自己多年来对边塞战争的所见所闻,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写下这首燕歌行,作为对友人的和诗。,写作缘起,高适在诗中流露出对战争的态度,尤其是对张守珪伐奚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同时也对朝廷发动边塞战争的做法,大为不满。如此诗首两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就含蓄地指出这场战争并不是出于守边防御,并无必要性。正如清人唐汝询所言:言烟尘在

10、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初看似乎是表现出汉将出征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实则暗寓讥刺。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汝询这一分析极为透彻。所以,这两句是诗人对当时朝廷开边扩边而穷兵黩武的强烈批判。由于反对穷兵黩武,高适对于被朝廷及边将驱遣而备尝艰辛的广大士兵,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写作缘起,在创作燕歌行之前,高适曾有北游蓟燕的经历,对边塞士兵的生活和情感以及军营中的各种弊端,他都了若指掌,因此燕歌行这首诗中所反映的战士生活,具有很高的真实性,也具有更为丰富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边塞战争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

11、下犹歌舞。这的确是一幅苦难的令人悲愤的图画。战士们受到朝廷恩遇之蒙蔽,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殊死苦战,流血牺牲,死伤者不计其数。而将军帐下,却在歌舞宴乐,极尽声色之娱。这一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突出了军中高层将领与下层士兵的尖锐对立,更对将领的腐败作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写作缘起,因此,清人陈沆认为燕歌行是讥讽张守珪末年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之词。此外,这首诗虽以描写士兵军营生活为主,但也写到了别离之苦,思妇怀远之情,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几句,用对比来突出征夫思妇的痛苦,把思妇断肠与征夫回首组织在一起,更全面地表现了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苦难

12、。,内容讲析,此诗在用事遣词各方面,处处顾到“燕”字,像“榆关”、“碣石”、“翰海”、“狼山”、“蓟北”等词,都和燕地有密切的关系。结末用李广事,因广守右北平,也和燕地有关。可见在诗中用事,总要切地、切事、切人,使得这首诗,移不到他处,才见精彩和绵密。否则只是泛咏征战之苦,不能切题,又有什么意义。(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第一层八句写奉命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争失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两地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怀念李广,突出壮志豪情。,内容分析,全诗四句一转韵,押韵大体平仄相间。诗抑扬有节, 其音

13、韵节奏变化,与感情的跌宕起伏一致,极具开合动荡的气势,颇有艺术魅力。 第一层八句,前四句押入声职部(北、贼、色),后 四句押平声删部(关、间、山); 第二层八句,前四句平声支(衰)、微(稀、围)通 押; 第三层八句押上声有部(久、后、首、有、斗); 第四层四句押平声文部(纷、勋、军)。此诗为歌行,属古诗范畴,但又多律句(有的虽不 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律句),对偶工整,将古、近体 诗律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14、。,。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诗歌内容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 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 十分尖锐。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 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 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 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 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 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三四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 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15、五六句描写行军:透过这金鼓震天、 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 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做反衬。,七八句写战端开启,一个“飞”字警 告了军情危急,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 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 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 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 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 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 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 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 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 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 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 将军和兵士的矛

16、盾,暗示了必败的原 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 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 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 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二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 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 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 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 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 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 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 飖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 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 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 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 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让人想到把 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 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