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

上传人:Z****9 文档编号:5692289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8张ppt)PPT(精品专供)(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系统整合,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城市 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装、旗袍、裙子在大城市流行。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社会风俗:断发易服,_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也改为简约文明。 (2)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中山装,废止缠足,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a.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b.社会风尚:勤俭节约、_是社

2、会主流。 (2)改革开放以来 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无私奉献,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丰富了餐桌。 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菜篮子工程,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建设 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_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

3、世界第四位。,淞沪,宝成,(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3)公路 20世纪初,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_获得较快发展。 (4)水运 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水上运输。,汽车,公路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5)航空 1909年,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

4、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轮船招商局,冯如,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技术:引进自制自研。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2通讯工具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_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有线电报,无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

5、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_。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申报,(4)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电影 (1)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

6、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_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定军山,工农生活,3电视 (1)1958年,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4互联网 (1)历程 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接入: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北京电视台,1994,要点史实探究,要点一 近代中国社会

7、生活变迁 【史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解读】,【结论】 基本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深化拓展】 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生

8、活变迁的原因、影响 1原因 (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移植到中国。 (2)政府政策的影响。 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地区,发展近代工商业。 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法令。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5)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地吸收西方文明。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9、(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要点二 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史料】 某研究者查找到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何时与梁相识? 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此事汝母知否? 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问题】 据材料分析,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上述

10、材料进行论证。,【解读】,【结论】 婚姻观:清末,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论证:婚姻观念自由:据材料“我中意他”“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民主自由、平等观念逐渐被民众接受。婚姻观念保守:据材料两人被官府查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旧礼教、旧思想根深蒂固。,高考命题透析,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例1 (2013年安徽文综,3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

11、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进行辩证解读。,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确定作答范围“清末民初”,再结合所学可知有废止

12、缠足、提倡婚姻自由,提倡新的道德观念等;第二小问,分析材料,通过材料三出处时间“1921年”,可知虽然经过了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但到1921年时妇女地位仍不高。 答案:(3)史实: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解读: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2014太原模拟)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答案:C,大众传媒的发展 例2 (2013年浙江

13、文综,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题思路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A项发生于民国时期,与题干中的时务报创办和发行的时间(19世纪末)不符,故排除;B项昭文新报的创办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与题干中的信息“时务报”不符,故排除;晚清时期,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状态,故D项中“市场需求极大”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应排除。时务报之所以销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其广为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了民智。答案为C。,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等。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 减少文盲 传播新知 A B C D 答案:C,课时跟踪训练,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