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691388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区域经济开发,A教学时数:8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规划 了解区域开发的类型 掌握区域开发理论模式 C教学重点: 区域开发理论模式 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规划 D 教学难点: 教学开发的理论模式 E正文,8.1.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规划,8.1.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规划。 8.1.1.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体系。 一般来讲,区域开发有三类目标: (1)经济目标:a、人均社会总产值b人均国民收入c财政收入总额d社会劳动生产率e科技人员数,(2)社会目标: a。区间平衡目标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 b。生活目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均热量.人均居住面积、儿童入学

2、率(3)生态环境目标:a. 森林覆盖率b城市大气SO2达标率c城市颗粒物达标率d工业废水处理率e各种废渣利用率,我国解放后区域开发的三次调整,改革前的平衡发展战略1992年以前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92年以来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9.1.2 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矛盾与协调,1目标的矛盾:区域开发主要目标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公平分配、生态环境优化等,它们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矛盾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与增长就业的矛盾。 (2)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矛盾。本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2目标的协调,在总投入既定时,对实现不同目标的投入

3、量此消彼长,因而在总投入的分配上有两钟选择: 一是“替代选择”,即选择某一目标,而放弃其他目标,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二是“延长选择”,不是在多目标中作一取舍,而是何者优先。,优先目标的选择原则是,(1)实现总目标的直接贡献最大的目标优先考虑 (2)作用力强的子目标优先考虑。从我国实际出发,协调目标冲突就是要正确确定各个目标在总目标中的地位,有主有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是主要目标;但在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目标更重要,在落后的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维护生态平衡最重要。,对不同的目标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1)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矛盾是控制人口,开发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

4、集型产业,加强职工培训。(2)解决经济增长与满足需要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的比例,大力提高投资效益。(3)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要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动态高效的平衡。消灭“三废”,健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网络,完善环境立法,搞好重大项目的复土还田,建立环境治理基金。,8.2区域开发的类型,8.2.1区域开发的分类 1.依区域开发的程度:分为初期开发和再开发. 2.依区域开发的规模:分为宏观区域开发和微观开发. 3.依区域开发的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开发,地区开发,集体开发,企业开发. 4.依区域开发的目标:分为单目标区域开发和综合性区域开发.

5、5.依区域开发的对象:分为区域开发,工业资源开发,农业区域开发,旅游区域开发,特殊区域开发.,8.2.2流域开发的一般性原则,1、流域开发以多目标综合性河流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流域全面发展为宗旨.河流是整个流域的生命线、脉络,因此流域 开发应以河流为主线,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 开发应是多目标综合性的,以根治洪患为前提,发展水利、水电、航运、养殖、旅游等,突出一二种功能,兼顾其他功能.如美国田纳西河开发以防洪、发电为重点,密西西比河以航运为主,莱茵河以航运为主发展沿河产业密集带,尼罗河则以防洪,灌溉为主.,2、流域的开发应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6、以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全面繁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田纳西河开发是综合开发的范例.以水能,有色金属,煤,铀,森林,土地资源利用为龙头,带动电力,冶金,橡胶,纺织,金属加工,机械运输设备,化肥等工业全面的发展.由昔日灾害频繁人口外流的贫困地区一跃最重要的富裕地区,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3、流域开发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同时兼顾第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点体系建设.大多江流资源丰富,但仅开发资源外运不足取,应以工业为重点,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如富含水能,有色金属的流域,最佳开发模式是,发展水电,火电和高耗能工业,如有色金属初练,精炼,化学

7、工业,建材工业,矿山机械等,变初级产品为高级产品,甚至最终产品输出才能带来更多收益.,发展三产,要重视教育,旅游变资源优势为人才优势,经济优势.田纳西洲发展旅游很成功,沿河及水库区建起众多公园,风景区,野生动物管理局,露营区,俱乐部等,开展划船,水流景观,钓鱼,狩猎,露营等.收入颇丰.,4、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莱茵河水质世界之最,因而在上游建立污染净化系统.大规模植树造林.发展无烟工业和旅游,美化了环境.田纳西河在发展水电,火电,冶金,化工,核工业等高能耗水耗工业的同时,发展各种轮作,间作.供农业及其加工业中的人口占流域总人口的1/3.,5、流域开发应该重视管理和经营,做到开发与管理并重

8、.,必须建立流域统一的管理机构,不仅负责流域规划,开发而且负责建设项目的经济运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于1933.5.18成立,是既有政府权力又有私人企业灵活性的公司,其权力涉及电力,航道整治,防洪,水土保持,恢复森林,流域工业,布局多样化等.,8.2.3.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长江开发利用价值巨大,航运,水电,灌溉,供水,跨流域调水潜力巨大.发电:自源头到河口总落差5400米,潜在水能2.68亿KW,居世界第三,占全国40%,雅砻江递级开发,总装机近2000万KW,大渡河中段总装机2000万KW.目前以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正在建设中的山峡工程综合效益最好,距中下游经济中心最近, 装机容量

9、最大. 三峡装机1768万KW,年发电量840亿KW. H, 越相当于大亚弯核电站的十倍, 是西电东送的水电基地.,航运: 干流通航里程长, 开发潜力大.长江共有通航支流700多条,通航里程7万多KM,湖海相通,组成8个地区性航道网, 共同构成长江水系网, 三峡水库建成后, 万吨轮可直达重庆. 防洪: 两千多年来,共发生洪涝灾害200多次, 每10年一次. 解放后, 修建了分洪工程, 建了一批水库, 所以自1954年以来未发生重大灾害. 但目前防洪标准偏低, 不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三峡工程对防洪具有关键性作用. 正常蓄水位175M, 坝高185M, 总库容898亿立方米, 防洪库容222亿

10、立方米, 遇百年一遇洪水也可保荆江河道安全.,长江开放开发,1990年,中央实行重大战略步骤,把长江开放开发作为今后十年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长江连动40多个城市, 以浦东, 上海为龙头, 以三峡工程为龙身, 连动11个省市,同时, 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部开放, 沿江十多个城市开放, 外轮均可直达. 沿江正在建设产业和城市密集带,各种商品率较高的农业专用化地带, 旅游区, 高新技术密集区.,南水北调, 跨流域引水, 已确立东,中,西三条北上引水线方案.东线规划从江都抽水,取水量为1000立方米,沿京航运河逐级抽水北上,穿越江苏,山东,河北,向京津地区供水,条件齐备,工程简易,综合效益显著.中线拟

11、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黄淮平原西侧向北输水,于关部洲附近过黄河直抵北京. 由于中线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东缘北行,南高北低,是一条自流输水的理想线路,居高临下,可控制整个黄淮海平原,支流灌溉引水十分方便.但工程量大,技术复杂,投资巨大,问题较多.,西线:拟从通天合,雅砻河,大渡河上游引水,穿越崇山峻岭,北齐黄河,增加黄河上游水量,引灌柴达木盆地,解决黄土高原缺水问题,为开发西部提供水源保证. 西线调水困难较大.,8.2.4. 西部大开发(专题),8.3.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8.3.3.梯度开发理论模式与反梯度开发理论,梯度开发理论的要点,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

12、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所处的阶段。如果区域主导专业部门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列入高梯度区;反之,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属于低梯度区。,2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城镇体系逐步拓展实现的。我国沿海地带为第一梯度区,中西部为第二第三梯度区。随着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将缩小。,反梯度推移理论要点,认为落后地区开发不能依据现状顺序,而应根据需要与可能,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即超越现有生产力状况顺序的跳跃式转移

13、。,8.3.2.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模式,他是前苏联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 苏联计委主席H. H. 涅克拉索夫下定义: “在经济区, 加盟共和国, 自治共和国, 省, 边区内, 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他是为解决重大国民经济任务而建立的,国家一次性投资, 跳跃式发展的. 其各组成部分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1.核心类, 主导专业化部门, 大型联合企业, 一般布局在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核心区位. 2. 主体类, 与核心企业在生产上相衔接的, 在利用其产品基础上与其发生密切经济联系的各种企业依核心类企业布局. 3. 补充类, 包括利用核心企业

14、废料进行生产的各种企业;为平衡和充分利用劳动力而安排的企业, 依主体类企业布局.,4. 服务类, 为上述企业提供原料, 燃料, 零配件和设备的企业, 布局在更外的圈层. 5.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包括生产性, 生活性, 社会性设施. 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他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不是企业简单的地域聚集,而是使生产上相互补充的, 经济上密切相关的企业在地域上有序结合布局,产生明显经济效果.,8.3.3. 增长极理论模式,他是法国佩鲁创立的, 将空间中心称作增长极, 认为经济增长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通过吸引力和

15、扩散力不断扩大自身规模, 并对周围地区经济产生影响. 增长极有二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 即在极点上, 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建设, 首先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把周围地区乃至外区外省的生产要素吸引到极点上来.,极化效应的作用,1.)自我发展能力; 2)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3)乘数效应. 因此,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首要标志.,8.3.4.点轴开发理论模式,70年代沃纳松巴特提出来的, 核心内容是: 连接中心地的交通干线形成了有利区位,方便了生产要素流动, 降低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 促使企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 这种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

16、交通线被称为生产轴. 点轴开发:就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点市进行重点发展。,点轴开发主要内容,1)确定生产、位置、资源好的重要干线作为重点开发轴; 2)在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其发展方向; 3)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上的等级体系。,8.3.5. 网络开发理论模式,8.3.6优区位开发理论模式,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千差万别,发达地区有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有优区位,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布局重点,应有选择的确定最优区位,作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优区位地区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集中的地区、交通便利和位置优越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众多的地区等。,8.3.7大推动理论模式,由英国罗森斯坦罗丹提出来的,认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有两种含义: 一是同时投资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克服落后地区市场狭小的问题; 二是同时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为不同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减少企业开支。成本降低,又使利润增加,增加了再投资资本,从而能增加供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