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主观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912863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主观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三主观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三主观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三主观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历史必修三主观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主观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主观题(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思想文化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因此,许多 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 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多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 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 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 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

2、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 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 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 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 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

3、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 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 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 18 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 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 “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 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4 分) (2)依据材料二、三,中国的专制统治

4、者为什么独尊孔子和儒学?(4 分)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 (2 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 (2 分) (5)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2 分)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4 分) (2)儒学重视人心治理,有利于解决社会治乱问题;孔子尊君权,易于形成君主专制;孔 子不许问难,易于形成思想专制;孔子思想易于为民贼(专制君主)所利用。 (4 分) (3)否定态度。反封建专制。 (2 分) (4)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5、。 (2 分)(5)原因: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 (2 分)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又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其学说的?(5 分)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1 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1 分)材料二:朱

6、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阳明认为: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 分)据所学知识说 明二者思想的共同本质目的是什么?(1 分)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藏书(4)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1 分) (5)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 分) (1)孔子是核心思想:“仁” (1 分)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进

7、一步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2 分)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 断。 (2 分) (2)观点:大一统 (1 分)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 分)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探究、学习明事理;(1 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 , “知行合一”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1 分)二者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1 分) (4)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1 分) (5)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 (1 分)对巩固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1 分)自明

8、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维护封建专 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1 分)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 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 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 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 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至宋代,思想史上出现 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 但是,仁、义

9、、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回答: (1)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2 分)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3 分)(2)材料中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2 分)(3)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 “去蔽”的结论是什么?(2 分)你怎样看待这一“去蔽”的结论?(2 分)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 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1 分)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1 分)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1 分) (2)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

10、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 遗产。(2 分) (3)存天理,灭人欲。(2 分)这是违背人性的极端的做法,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 去谈仁义道德。(1 分)但是人确实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弘扬仁、义、礼、智等美德。(1 分)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思想史发展中不断被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 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

11、法 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 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 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或是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 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就是立法者,将 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 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 则一切便都完了。 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

12、5 分)(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 (不得照抄原文) (4 分)(3)材料三怎样具体地发展了洛克的思想?体现了什么目的?(4 分)(4)材料二、三与材料一关于君民关系认识不同的原 (1)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 (3 分) 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2 分) (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 (4 分) (3)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 (2 分)目的:维护公民自由与安全等基本权利,防止出现专制。 (2 分) (4)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阶级立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 分)古往今

13、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具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 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 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苟况苟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 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

14、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 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 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苏格拉底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4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 有何不同?(5 分) (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 魂,知德合一。 (

15、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苟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 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 (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 (1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 于个人道德。 (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 (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 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 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