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5690813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ppt 对联-豆艳艳(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学之艺术奇葩,对联,Page 2,传统文化之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Page 3,传统文化之对联,什么是对联?,对联发展的客观条件,对联的发展源流,对联的种类,对联佳作欣赏,日常应用对联,Page 4,传统文化之对联,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十分奇持的对称文学。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一株艺术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一项艺术结晶。常江先生说:“对联的要义,便是对偶、独立、独特三个方面。”这是很有见地的中肯之论。,Page 5,对联必须具备律诗中对句的一切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谐,文字相别,内容相关。,对联的三

2、大特色:1. 对联有高深的哲理内蕴,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2对联有深厚的文学渊源,具有很厩的艺术表现力 3对联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艺术渗透力,传统文化之对联,Page 6,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即自然界)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达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演变而来的。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竞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矩在他的祖联丛话中所言:“祖帖(检联)始于桃符。”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

3、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据蜀待机)所载: “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相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系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Page 7,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8,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Page 9,晋唐形成阶段,宋元推广阶段,明清繁荣阶段,当代兴盛阶段,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0,晋书列传第二个四陆云有载:“(陆)云与荀隐素未相 识,尝会(张)华坐。华曰: 今日相通,可勿为常谈。”并要 求他俩以“共语”互作简要通报,“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隐曰:日下荀鸣鹤。”这一口头联语,字数相等、

4、结构相同、 词性相对、音韵和谐,并在特定场合作独立表述,当为我国古 代第一联。其时间早于梁章钜说的“五代”600余年。,晋唐形成阶段,自后,对联创作从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虽始终末成气候, 但断断续续,不绝如缕,不时仍有出现。如南朝梁文学家刘孝 绰(481539),罢官后,自题家门:“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 卿。” 成为上下联仄起平落的一副正式的门联。,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1,到唐代,能保存至今的规范联作,更不乏例。有唐太宗李世 民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之联; 在莫高窟发现的两副对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铜浑初庆 垫;玉律如调阳”;现藏故宫博物皖颜真卿

5、手迹两副:“竹山招引 处;潘子读书堂”、“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日本人用汉文写 的史馆若话一书,记有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远望 往来船。”,从上述内容看来,对联早在晋代就开始产生了,经南北朝到 唐代,先后零星地偶尔出现了一些成熟的联作,但在那前后达600 余年的漫长岁月里,数量少得可怜。因此,晋唐时期,对联只能说 是处于漫长的形成阶段。,晋唐形成阶段,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2,宋元推广阶段,在整个宋元阶段,不仅对联的数目大量增加,而且对联的 类别,除春联外,还广泛出现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 庆联、哀挽联、谐音联和灯联等等。就对联的语言运用和表现 形式来说,不但保持

6、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 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优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对联的 形式更加变化多姿了。就对联作者来说,涌现了不少名家,如 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张先、李清照、朱熹、陆游、 文天样,以及元代的赵孟頫(tiao)等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都是那时对联创作的杰出代表。,在宋、元阶段,各种应用对联的正式形成与在人民群众中 的广泛应用,为往后明、清对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3,王安石的元日诗,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4,明清繁荣阶段,明初开国君主朱洪武,在首都金陵于除夕传旨:全城无论公 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行政手段来推广对联

7、这一文学 形式,这样,就大开一代联风,使对联创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 繁荣阶段。,入清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促动,对联更是百花齐放,万紫 千红,达到盛极一时的地步。,明清时期的对联创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对联的应用范围在宋元的塞础上进一步扩大。 2明清时期,由于诗、词、曲的相对衰落,时代也需要一种新 的文艺形式能取而代之。-联语的散文化 3明清时期,对联开始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4明清时期,对联篇幅的增长、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均 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长联,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5,其构篇之严谨,措辞之精当,语句之优美,意境之高远,韵味之酵良, 都达到了一定的高

8、度,为长联典范之作,被称为“千古一联”。,明清繁荣阶段,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6,清后期梁章矩、梁恭辰父子所著,明清繁荣阶段,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7,当代兴盛阶段,“文革”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对联史上的空前浩劫和低谷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都进 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对联以异乎寻常的磅成之势向前发展。这 一时期,对联大体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有其极佳的社会环境2. 有其迅猛的发展形势3. 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4. 有其稳健的创作队伍5. 有其丰富的知识载体6. 有其明确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之对联的起源,Page 18,对联发

9、展的客观条件:,1、与汉字的结合,汉字是方块字; 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一副对联几个字,便是几个音节; 汉字造字法的会意、形声两种造字法使汉字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体字; 汉字中大量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状元王十朋 为他家乡温州江心寺写的联语。,2、与书法的结合,传统文化之对联发展条件,Page 19,传统文化之对联发展条件,Page 20,3、与民间风俗习惯的结合,一是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二是中华民族对节 气、节日有着特殊的感情;,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春联起自桃符,其实桃符就是由 古礼发展来的。据古代礼书

10、讲,古代有祈禳(qrng)之礼,这是一 种祭祷祈福消灾的活动。据说夏后氏时祈禳时用苇茭,因芦苇丛生, 祈禳者为求子孙繁茂,人丁兴旺,所以用芦苇。茭也是一种植物, 取“交”之音,用以祈求季节阴阳交替顺畅,不闹灾祸。周朝祈禳用 桃梗,桃梗就是用桃木做成的木偶,也叫桃人。古人以为桃木味苦 气恶,能压伐邪气,抑制百鬼。两汉时祈禳兼用苇茭桃梗,每年五 月五日进行,东汉时改桃梗为桃木板,规定尺寸为长六寸,宽三寸, 并书写文字,时间在“仲夏之月”,即阴历五月。到了晋朝,祈禳活 动改为每年元旦进行,此后才有“桃符”之称,到了宋朝,元旦贴对 联代替桃符开始成为民俗。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对联与礼俗 的关系。,

11、传统文化之对联发展条件,Page 21,4、与生活和生活场所的广泛结合,与宗教活动结合-南北朝 与人际交往结合-西晋 与景点结合-五代 与使用的器物结合-隋炀帝 用于楹柱、扇面、堂室、赠人,5、与谐趣、戏谑及或隐或显的斗争手段结合,从唐代开始,对对子教学已经成为童蒙教学的必要手段, 同时还有着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后来,有人把对句用于 讥刺、抨击、揭露某些丑恶现象。,传统文化之对联发展条件,Page 22,6、与小说的结合,小说每一回的回目都用上联语,7、与国际交往的结合,对联被引用到国际间的交往、交流等活动中去,华 裔、侨胞组织有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等。像日本、泰国、 新加坡,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

12、组织或个人与我国各省 市的对联组织发生联系,这不仅促进了国内对联事业的 发展,也促进了华裔的对联研究与发展。,传统文化之对联发展条件,Page 23,对联的种类,按使用范畴:题述联、纪庆联、哀挽联与其他,按所对关系:正对、反对、串对、借对、边对、无情对,按对联做法:常规联、嵌字联、析字联、隐字联、叠字联、谐音联、回文联、集句联,按对联篇幅:短联、长联(32字以上的对联),传统文化之对联的种类,比较常用的对联分类:节日联、喜庆联、哀挽联、庭堂居家联、行业联、自题联、题赠联、名胜联,Page 24,节日联、喜庆联、寿联,传统文化之日常应用对联,Page 25,庭堂家居联、新宅联、哀挽联,传统文化之日常应用对联,Page 26,赠联、自题联、名胜联,传统文化之日常应用对联,Page 27,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28,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29,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30,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31,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32,Page 33,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34,传统文化之对联赏析,Page 35,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